为优化用电营商环境,韶关市发改局联合韶关供电局推进“共享用电”试点。韶关供电局在与韶关政府部门沟通和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产权”“安全”“风貌”是阻碍地摊经济、农副产品田间生产用电的最大问题。聚焦民生“小切口”,办好为民“大实事”,为解决当前地摊流动性高、无产权,农田灌溉季节性短时用电,长期存在就近私拉电线以及影响城乡容貌的同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在韶关市发改局的指导下,韶关供电局从服务城市管理和地摊经济双赢的大局出发,主动出击,积极与韶关政府、运营公司合作,打破传统“用户-电源-负荷”一一对应的固有供电模式,全省首次创新推出“即扫即用、精准计量、即时退费”免报装形式“共享用电”秒级特色服务。
一、主要做法
(一)电力先行,营商环境再进一小步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百千万工程”为契机,韶关供电局主动牵头,完善低压配网布局,配合政府打造便民临时经营点,在市区设置10个便民摊位集中管理,实现配网直达红线。通过签署电子承诺书明确安全责任,约束用户规范用电。此举既解决私拉乱接问题,又为周边群众提供便利。
(二)深度定制,建立共享用电系统
集成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技术,韶关供电局开发共享用电管理平台、通讯模块、智能电表及移动支付系统,制定多样化计费规则,实现用户用电“即扫”、“即用”、“即付”、“即知”,提升用户体验。
(三)多方共赢,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政企合作协助第三方运营公司报装,解决产权难题。通过政府监管电价,实现共享用电的“三零”优惠(零手续、零门槛、零差价)。运营公司负责日常的设备维护,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四)规范共享用电管理流程,保障用电安全
在表箱张贴操作指引和安全提示,供电所开展用电宣传。在局属电表与共享电表间加装断路器,插座处配置漏电开关,双重保障用电安全。创造安全、绿色、智能化的用电环境。
二、取得成效
(一)降低用电投资成本,提升群众用电体验
“共享用电”模式实现了“零手续、无门槛”的办电服务。以龙归镇企岭脚村为例,3处共享用电集中点位即可覆盖30余亩、50户农田,节约用电投资成本约50万元。农户无需单独报装,有效缓解农村动力电集中报装压力。
(二)无感取电提升办电效率,解决农业报装核心痛点
农田抽水用电实现“三秒取电”,办电时长从3天压缩至3秒。解决季节性用电痛点,消除私拉乱接安全隐患,提升群众电力获得感,更是避免了农业办电找政府出具证明导致“事难办、跑断腿”等抱怨。
(三)乱线整治,有效保障群众用电安全
通过集中布点、规范线路、安装保护装置等措施,彻底整治私拉乱接顽疾。龙归镇企岭脚村完成50余户隐患整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四)惠及社会民生,解决“临时用电难和贵”问题
用户扫码即可用电,消除转供电加价,满足临时性、季节性用电需求。该模式适用于地摊经济、农田灌溉等场景,推动农村电气化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三、经验启示
(一)加强政企联动,确保有序应用
各县区供电局与属地政府紧密合作,可优先在武江夜市、南雄农田等区域布点。通过摸排调研精准选址,确保服务覆盖重点民生领域。
(二)优化服务模式,用电公开透明
推行“零报装”服务,扫码用电实时结算。电价信息透明公示,设备标注24小时服务热线及电价二维码,保障用户知情权。
(三)压实安全责任,健全运维机制
明确三方权责:用户承担表后安全责任,供电部门负责表前运维,运营单位建立“2小时响应、8小时修复”机制。属地供电局提供24小时抢修服务,城市/农村抢修时效分别达3/4小时。
该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为全省推广提供实践样本。目前已在韶关3区7县全面推广。韶关供电局全省首例“共享用电”服务案例已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获得官方媒体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