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紫霞仙子”大群落现身始兴

时间:2025-07-08 16:35:07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始兴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连续两年在该县马市镇、太平镇等地岩石山上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丹霞梧桐,分布面积约45公顷。经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研判,这是继14年南雄苍石寨发现新分布的丹霞梧桐大群落之后的又一大群落。与其他分布点相比,始兴县的丹霞梧桐群落更集中连片。  

这一发现有何意义?当地应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关系?日前,记者来到发现地,就上述相关问题走访始兴林业部门及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

峭壁上的“紫霞仙子”俗名“石桐皮”

丹霞梧桐是1987年中国植物学家在韶关丹霞山红色砂砾岩上发现的梧桐属新种,因此命名为“丹霞梧桐”,起初被认为是丹霞地貌的特有物种。丹霞梧桐初发现时仅有不到100株,1999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4年被列为极小种群植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植物界认为丹霞梧桐仅分布于丹霞山。14年开始,广东省南雄、英德、白湾以及福建省三明等地陆续发现野生丹霞梧桐的倩影。丹霞梧桐扎根于峭壁之上,树形美观,特别是其花量大,花朵紫红娇艳,5-6月花季时在悬崖峭壁上形成姹紫嫣红的植物群落景观,极为醒目,是远距离发现和识别其种群的最有效信号。  

在始兴马市镇老百姓口中,这个美丽的“紫霞仙子”还有一个俗名叫“石桐皮”。因树皮坚韧,早年曾被用于编制耕牛纤绳。林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丹霞梧桐的核心生境比较极端,是传统地面调查的“盲区”和“禁区”,常规的林业普查、巡护路线很难覆盖。过去可能也有零星的发现,被认为是普通的杂木,也未意识到存在如此集中、大规模的种群。近年来,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关注度显著提高,才真正揭开了这些“悬崖隐士”的面纱。无人机的普及也让技术人员得以安全、高效地探查这些人类难以企及的区域。目前,当地已在分布比较广泛的村子和山脚设立了宣传栏,提醒大家进入丹霞梧桐生长区域,注意珍稀物种保护。同时加强日常野外巡护。  

那么,始兴发现的这片丹霞梧桐群落与“物种发现地”丹霞山的丹霞梧桐在遗传起源上有何关联?

华南植物园骆金初博士指出,尽管两个种群的植株在外部形态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基于保护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始兴和丹霞山的丹霞梧桐群落在遗传结构上存在显著分化,归属于两个不同的演化谱系。通过系统整合不同区域的遗传资源,加强跨区域合作可系统性提升丹霞梧桐保护成效。

深化“科研-保护-产业”三角循环

始兴大规模丹霞梧桐种群的发现,不仅刷新了该物种的种群纪录,印证了当地丹霞地貌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独特价值,也为开展科学研究、物种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在水土保持和维系特殊生境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当前丹霞梧桐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分布狭窄,种群自然更新困难的问题。  

骆金初建议,该群落尚未在保护区,应该建立保护小区,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监测体系,进行人工扩繁与野外回归工作。他特别指出,丹霞梧桐同时生长在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两种地貌生境中土壤贫瘠,土壤持水力差,金属离子含量高。所以,它不仅是研究特殊地貌间物种扩散以及局部适应的绝佳对象,也是开展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的理想树种。  

“华南植物园陈红锋研究员团队在2018年已研究出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方法,出芽率高达80%甚至以上。这些年每年都在繁育幼苗,用于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也有在做相关的种群回归,迁地保育,效果不错。同时从幼苗到成年植株需要时间,需要长期跟踪。”骆金初说。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丹霞梧桐有望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加速更新。

始兴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积极配合省监测工作组开展丹霞梧桐种群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充分掌握丹霞梧桐资源数据,为科学制定保护策略、评估资源动态变化提供可靠依据,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拟规划探索生态产业融合路径,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品,深化“科研-保护-产业”三角循环。初步设想依托5-6月盛花期,设计“丹霞梧桐生态走廊”徒步线路,开发崖壁观景平台与低空飞行游览项目,吸引摄影与自然爱好者;建立研学与科普基地,培育村民作为生态导览员,让珍稀物种保护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