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是她!匠心绣出“韶关名片”

时间:2023-01-09 20:27:38 来源:韶关发布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图片

“韶关名片”系列之车八岭红叶图。文静 摄


第十八届中国(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韶关馆现场

观众们被来自韶关的客家绣娘

那一手精湛的双面精微刺绣手艺

惊艳不已


图片

第十八届文博会上,观众驻足观赏侯玉梅现场绣制“韶关名片”。


古朴的绣架上,一片白罗轻似水,绣娘一只手在绢上引线,另一只手在绢下接针,五彩丝线在绣花针的牵引下宛如游龙自在穿行。南岭、车八岭、大峡谷、丹霞山,她把恢宏大气的韶关风光“塞”进只有名片大小的绣片中,做成了真正的“锦绣韶关名片”,画面非但不局促,反而草木分明、色彩斑斓、玲珑可爱。在观众好奇的目光中,绣娘侯玉梅向大家展示了作品反面,竟与正面针法、色彩、图案一模一样,看不见一个线头,精妙工巧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

“韶关名片”系列之南岭公园。文静 摄


浓浓故乡情


“‘韶关名片’是我一直在延续的系列。在此之前,我还曾绣制了一套小品,选取了韶关四个代表性景点的四季风光,取名《韶关四时》。这次我把它也带来了深圳,在13号馆的精品展览厅。目前我创作的多是精微双面绣,未来我还想尝试双面三异绣,也就是说两面的针法、色彩、图案都不一样。” 侯玉梅说。


图片

精微双面刺绣小品《韶关四时》。文静 摄


春之丹霞草木勃发,夏之南华寺碧空宝塔,秋之帽子峰银杏澄黄,冬之梅关古道梅清似雪。这便是匠人侯玉梅心中的《韶关四时》。这件由四幅精微双面刺绣小品组合而成的扇面摆件,虚实手法结合,南北技法融汇,色彩过渡自然。尤其那幅《丹霞春日》小品中,山顶观日亭虽小如谷粒,四角飞檐仍清晰可辨,令人不禁想起唐人笔记《杜阳杂编》曾载:永贞元年,南海卢眉娘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米,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


除了工细堪比广绣始祖“卢眉娘”,侯玉梅在“用色”上也堪称一绝。这得益于她曾在苏州学艺十年。大家或许知道国画中常用水来调色,那么在刺绣工艺中靠什么来调节色彩浓淡呢?侯玉梅介绍道,苏绣中,一根丝线可以分2绒,1绒分8丝,1丝分8毛,相当于一根丝线最终可分成128毛,足见其精细程度。丝线经过劈丝,不仅精细度变了,色度也各不相同。除此之外,绘画中的铺色、叠色、晕染、渐变、透色、对比等各种用色技巧均可为刺绣所用。隔行如隔山,你一定想像不到,这些不到巴掌大的绣片中,竟运用了上百种色号的丝线。多达数十层铺垫,才有这蓝中含紫、紫中有白、白中透灰的多彩天空。有时仅仅因为一点并不明显的色差,她便拆掉一个星期的心血重头再来。即便是一套微型作品,往往也要历经数月才能完成。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时间的艺术,是匠人宝贵艺术生命的呈现。


除了精致唯美的“韶关名片”系列,侯玉梅还创作了一批充满客家风情的婚嫁民俗系列作品,盘金龙凤、凤穿牡丹,传统的纹样、华丽的绣片为我们再现了一段丰饶的客家文化历史。不仅如此,多年来,她苦心孤诣搜集、整理客家服饰文化脉络。她的工作室犹如一个小型博物馆,藏有客家绣花琉璃额拦、八仙帽、新娘云肩、绣花裙、客家八角绣花背带等一批民国时期的韶关本土客家刺绣藏品。她用多年所学专业刺绣知识总结和梳理了客家刺绣传统技艺,为传承和发扬客家民俗文化、融合创新发展中式刺绣不遗余力。


图片

侯玉梅作品《凤穿牡丹》。文静 摄


传奇学艺路


一位地道的韶关客家人,如何学贯南北,集苏绣、广绣技法于一身?原来,痴心学艺的侯玉梅还有一段开挂式的传奇经历。她先后拜在数位国宝级大师门下,这机缘令无数手艺人艳羡。


侯玉梅的外婆刘阿广曾是犁市一带有名的女红高手,至今家里还保存着外婆年轻时的作品《百鸟朝凰》。侯玉梅5岁起就跟随外婆学习客家女红技艺。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刺绣知识,23岁那年,侯玉梅辗转来到了中国刺绣之乡——镇湖。当时镇湖的绣馆极少招收外地学员。没人担保的她便在当地打工等待机会。业余时间她便去围观一位邻居大姐绣花。好心的大姐发现侯玉梅功底不错,人也老实本分,便主动为她担保,介绍她进了当地数一数二的绣馆。这家绣馆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绣皇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从此,侯玉梅在这里开启了十年的沉浸式学艺时光。


图片

侯玉梅作品《暗香》融合广绣、苏绣技艺,在2019第十五届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评比中获得金奖。


也是在这里,侯玉梅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乱针绣名家张玉英老师。如果说平针绣是刺绣中的工笔,乱针绣可谓刺绣中的意笔。为了提高这一技艺,腼腆的侯玉梅攒足了勇气,找到张玉英老师,甘愿去张老师家中做保姆,只为能亲眼看到大师工作现场。诚意打动了张老师,年近80的大师本已不再收徒,却为这个外乡女孩儿破了例。每当回想起这些往事,侯玉梅总说,“我是个被老天偏爱的笨小孩。跟郭靖一样,我的师父们都愿意把绝活儿对我倾囊相授,我得好好用功!”


图片

侯玉梅探望师傅中国工艺大师张玉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师傅们给她的规划里,侯玉梅在苏州成个家,安安稳稳做一辈子绣女,本来也挺好。2012年,一则新闻却让这个广东女子心里起了波澜。平时很少上网的侯玉梅无意中刷到一个帖子,“陈家祠粤绣坏了,只有苏绣绣娘能补”,从此,她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同为四大名绣,曾经贵为皇家供品的粤绣怎么了?并暗自决定更加用功学艺,将来回到广东学以致用。三年后,她拜别恩师去寻找心中的答案。


没有了师傅们的庇护,在广州打拼的日子并不轻松。然而老天总是特别眷顾这个一心只想着刺绣的手艺人。在广州,侯玉梅又有幸师从广州裙褂名家何焕萍学习盘金绣技法。何老师76岁了,做盘金绣做了60多年。她还曾有缘向广绣行最后一位“花佬”、广绣大师许炽光请教广绣传统技艺。


图片

侯玉梅收藏的客家刺绣服饰藏品。文静 摄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产生无数新造。刺绣也是这样的。” 侯玉梅说。她试着将苏绣、广绣工艺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时光从不负匠心。在一次广州工艺美术展览上,侯玉梅的作品被专业院校发现。此后,她受邀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教授刺绣工艺。和她的师傅们一样,侯玉梅走上了一条永无止境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这就是匠人们的归宿。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