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善美韶关 > 善美之城 > 韶关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深耕文化空间 培育文明乡风
——我市夯实德治教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新气象

时间:2023-04-24 10:38:06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以文化人,沁润民风。行走在粤北韶关的乡间碧野、田间地头,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日益成为如常的风景。随着我市持续推进德治教化各项工作,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方式和载体,一个个乡村文化空间不断盘活、生长,孕育文化舞台,厚植德治沃土,乡村文明蔚然成风。

塑形与铸魂:文明实践由表及里

  走进坐拥岭南屋脊与南水湖光的“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瑶族自治县,可见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如和风细雨走进千家万户:“妈古”成为歌声嘹亮、传唱文明的“金鸪鸪”,勤劳的“绣娘”一针一线传承瑶绣技艺,瑶汉学生共同领略“耕作一山,则移一山”的民族诗篇……  

  得益于乳源近年来大力加强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在全县9个乡镇116个村居以“十个一”标准建设了259个文明实践所(站、点)等阵地及100多个广场、百姓舞台,这些全域覆盖的“毛细血管”成为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文化空间,为精神文明建设塑形、铸魂。  

  “每到华灯初上,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灯火通明,我们都能看到男女老少载歌载舞,这幅乡村景象热闹非凡、文明祥和。”必背村民邓伟红感慨道。  

  乳源东坪镇新村村党支部书记赵云华同样深有体会:“自从咱们村里建设了文明实践站、百姓大舞台和文明实践长廊之后,瑶汉同胞可在讲堂听课,可在舞台唱歌跳舞,可在广场开展文艺表演、文艺讲座、科技咨询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它们成为瑶汉同胞最想去、赶着去、乐意去的地方,既是宣传活动的阵地,也是聚民心、畅民意的乐园。”  

  不止在山水瑶城,纵览三江六岸,全市累计建成的17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367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24万多文明实践志愿者人数,也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乡村文化的活力引擎。  

  2022年以来,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理论宣讲50多场次,受众1万多人次。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队常态化到农村基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60多场次,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平台载体,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德治教化的韶关品牌,吹拂起新时代文明乡风。  

传承与创新:文化涵养内外兼修

  “1号粮仓的秘密是什么呢?是房顶上倒挂的蜘蛛网吗?是机器打出来的黄色稻谷吗?是挂在墙上的老照片吗?是旁边放着的画吗?……”日前,位于千年古镇翁城的1号粮仓,开启了一堂既在“户外”又在室内的诗歌课,来自翁城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在这里天马行空、共同创作……  

  这座始建于1952年,作为原储存粮食的国有粮仓,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资金支持下,由翁城镇联合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努力探索文化振兴新路径,进行盘活利用:在保持原本框架榫卯结构和陈旧外观不变的基础上,2021年将其完成内部结构的翻修、加固,1号粮仓成为一座充满历史和艺术气息的展馆。  

  自开馆以来,展馆内举办了中国二十四节气及传统节日艺术作品展、翁城笑脸主题摄影作品展、“致敬徐渭”中国当代大写意系列展览、“书卷气”中国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等各类书画、摄影作品展览和各类公益活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粮仓承担着历史使命,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很高,也很亲切。现在我们把粮仓开放,把贮物换成精神食粮,拉近了艺术场馆与大众的距离,让艺术真正进入到人们生活中。”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的策展人张演钦说道。  

  小空间,大舞台。正如同1号粮仓一样,依托文化载体,打造文化场所,激发乡村内生文化动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持续打造人人可参与的、可复制的乡村文化振兴样本,已成为全市各县(市、区)、各镇(街)、村(社区)探索的命题。  

  随着德治教化工作的深入推进,结合各地乡村文化特色、资源禀赋优势,一个个文化空间正不断修缮、盘活、利用,成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阵地:在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昔日破旧的泥砖房变成崭新的文化广场,村中祠堂改造成文化活动中心;在始兴“广州会馆”,青砖围墙,具有岭南特色的浮雕彩画屋顶塑有花鸟、动物等图案,让会馆的历史原貌得以重焕光彩……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心善、风物美”的粤北韶关正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聚合乡村资源,深耕文化空间,赋能乡村振兴,不断夯实德治教化阵地,绘就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努力提高村民获得感、幸福感。(转载韶关日报 杨婕 吴梦雁)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