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曲江区老区罗坑镇蒋公山云雾缭绕,300多亩茶林共生的野放茶园里,一位身形挺拔的中年人正与茶农俯身采摘春茶,他轻摘碧绿的叶片,指尖沾满晨露,眼神坚毅如炬。他,就是共产党员、退役军人、曲江区罗坑猴采红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荣合。
王荣合既有坚韧不拔、忠诚担当的军人气概,又有商业智慧的头脑,他从退役军人到茶企领军人,从荒山岩壁到数百亩茶园,王荣合用军人的热血与匠心,在粤北罗坑深山书写了一段“绿叶变金叶”的传奇。
“战场”转换:
脱下军装,扎根茶乡
2009年,有着4年军旅生涯的王荣合,退伍后在珠三角经商打拼小有成就,他毅然从佛山繁华闹市辞掉高薪职位,选择回到家乡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创业。“部队教会我,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他回忆道。彼时的罗坑镇虽坐拥得天独厚的高山绿色生态,但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产业单一、有茶无价,许多乡亲仍守着贫瘠的土地艰难谋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荣合听老人提起蒋公山岩壁上有野生古茶树群,于是,他带着团队攀上海拔高达600米以上的陡峭山崖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他见到许多百年古茶树在石缝中倔强生长、叶片肥厚、茶香清冽。“这样的宝贝,不该被埋没在深山老林!”军人的敏锐让他意识到,这或许是改变家乡人命运的契机。然而,古茶树分布零散、产量极低,如何规模化发展?王荣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将古茶树引种下山,培育属于公司的特色茶产业。
创业之初,质疑声不绝于耳。“古茶树长在岩缝里,挪到平地还能活?”“一个当兵的懂制茶?”“这古树茶能卖到好价钱?”这些质疑声丝毫没有动摇王荣合移植古树茶的决心,他如当年在部队执行任务般,带着一股“拗劲儿”扎进深山。他请来省农科院专家,反复试验无性扦插繁育技术;为模拟原生环境,并带领村民开垦坡地,用碎石混合红土壤打造“人工岩壁”;为掌握制茶工艺,他走访福建、云南、英德等地拜师学艺,笔记写满几大本……
2012年,首批移植的古茶树苗成活率突破80%,王荣合趁势流转300多亩山地,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他坚持传统古法种植与科技赋能结合:茶园禁用农药化肥,以山泉水灌溉;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独创“三段式”发酵工艺,将古树茶的山野气韵与红茶的醇厚甘甜完美融合。
2013年,猴采红“杏仁香”高山红茶一鸣惊人,荣获广东省名优茶评比金奖,此后该厂高山红茶便连续多年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他还将茶园打造成标准化原生态茶园、研学基地,许多学生家长慕名而来。一位从广州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大学生高兴地对王荣合说:“我在茶厂学会了许多采茶、制茶的工艺,猴采红的茶叶真好喝,又香又醇,我要买多两斤带回给家人品尝,让他们也品尝一下高品质的罗坑茶,并向亲朋好友宣传推广罗坑的茶文化。”目前,该公司不仅成了“罗坑茶的体验馆”和“乐园”,还成了罗坑镇的“后花园”。
“一人富不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闯市场,才是真本事。”王荣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推行茶农与茶叶合作社合作,“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吸引200多户茶农加入合作:免费发放茶苗、保底价收购鲜叶、邀请专家驻镇村培训……村民付腾保对此感触颇深:“以前种茶靠天吃饭,现在王董事长教我们剪枝、防虫、制有机肥,种植原生古树茶种苗,每亩茶收入翻了四倍!”
为破解山区人才匮乏难题,王荣合还打造“茶匠孵化计划”。他高薪聘请制茶专家驻厂带徒,选拔青年骨干赴名厂学习。培养种茶,制茶能手和乡村致富带头人,如今,公司已培养出3名高级评茶员、6名制茶能手,其中1人被评为“韶关市工匠”。一位茶厂员工说:“从采茶工到技术主管,王董事长像带新兵一样手把手教我,他说‘一片叶子能成就多少人,就看我们有多较真’。”
走进罗坑猴采红茶业加工车间,墙上“品质缔造品牌、品牌提升效益”的标语格外醒目。十五年的砥砺前行,王荣合让罗坑古树茶走出深山,走向全国:企业年产值超千万元,带动周边20多个村子,年均增收3000多万元;昔日的荒山化身“绿色银行”,茶农从住土坯房到住新楼房,从喝山坑水到喝自来水,从骑单车到开小车,村道铺上沥青,电商直播间里,身着瑶族服饰的姑娘正用双语推介猴采红古树茶……古树茶不仅改变了困难家庭的生活,还改变了绿美乡村的面貌。
今年四月清晨春茶季,王荣合站在蒋公山巅俯瞰他精心培育的连片原生态野放茶园。晨雾中,采茶人的竹篓渐渐装满,他仿佛又看见那个在岩壁上攀爬寻茶的自己。“有人问我创业成功的秘诀,其实就两条——”他掸了掸衣角的泥土笑道,“一是退伍军人的魂不能丢,二是和土地打交道,你得比茶树更顶得住风雨。”
山风拂过,茶香漫野。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交友已成为当代时兴。在王荣合身后,一幅以茶兴农、以茶富民的乡村振兴画卷,正随着古树红茶的金汤玉液,徐徐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