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龙仙联群石子下(老屋村)有一座木石园,这里摆满了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树桩盆景,惟妙惟肖的根雕,巧夺天工的奇石,这里每天吸引了6-70拨人来观赏和游玩,节假日甚至能吸引超过300-400人来拍照打卡,已然成为当今翁源乡村旅游一大“网红”打卡点。
这里的主人有多重“身份”,是历任政协翁源县第九届委员、现任政协翁源县第十届常委,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岭南盆景班交流中心主任、韶关市赏石盆景协会副会长、翁源县赏石盆景根艺协会常务副会长、翁源县赏石盆景根艺协会木石园艺术基地负责人,也是一名退役老兵,他就是许小敏。
许小敏1995年退伍后曾在广州打工,打工处附近是花草街市,他每天路过渐渐地就爱上了这些花草,尤爱盆景奇石,还专门跟老师傅学艺,这一爱上就是20余年。2004年,许小敏以盆景爱好者的身份加入了翁源县赏石盆景根艺协会。为了生计他从事过各种行业,但不尽人意。于是萌生了创业的念头,2016年他本着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入自主创业队伍中,正式开启了他的赏石文化艺术创业之路。
“废旧变花园”,盘活“沉睡”资源。老屋村有一座两百多年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客家围楼居仁楼,这里整体格局基本完好,但大部分的屋顶已经残缺不齐、周边杂草丛生。为响应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号召,2016年,许小敏与当地乡绅联手盘下了居仁楼及周边,开展了“拯救老屋行动”,在保持老屋原有环境的基础下,修旧还旧,探索老屋与文化融合之路,打造了以观赏石、盆景、雕刻三位一体的翁源县木石园艺术基地。 通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走进大门沿着几道曲曲折折的小径走入围楼之中,原来围楼的各个房间已经摆满了造型各异的盆景,共一千多盆,周围还点缀着嫩绿的草皮和鲜艳的花朵,在厚重的残墙边自由地绽放着艺术之美,激活了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他每天细心照顾着每一盆小植物和每一颗奇石,就像对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聘请了村里的人定期给盆景园除草杀虫管理杂役等,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许小敏介绍,这些盆景根据树种、造型和年份的不同,便宜的卖几百元,贵的则要几十万元,而且还很抢手。 “我的梦想是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盆景奇石园,全力擦亮‘翁源标志’,打响广东名牌。现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专业变品牌”,基地办起了学堂。“叶下枝是没用的,我们可以把它剪掉……”现场,许小敏手持工具,给我们大致展示了盆景疏剪技巧。 在县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基地不断成长起来,被广东园林学会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授牌第七届(2019-2024)委员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园林学会援牌岭南盆景研学基地,韶关市盆景协会的活动中心,翁源县赏石盆景根艺协会的展示、交流平台,启蒙教育培训中心等。与此同时,基地办起了乡村学堂,不少珠三角的家长们带着孩子来这里学习修剪、种植、养护盆景,从小培养、接受艺术的熏陶,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 “这几年,好多珠三角的亲子团来这里体验,这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也可以修身养性。” “爱好变专业”,承担起社会责任。“爱好变成专业,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许小敏不忘社会责任担当,经常受邀到翁源县职业中学上课,向学生传播美学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新载体大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承性,获得了师生一致好评。 2016年,借助拯救“老屋行动”,老屋村发起了“太然公文化节”。由许小敏等人负责策划组织将每年的10月5日定为太然公文化节,以弘扬和传承老屋村太然公的优秀品德(厚道诚实、孝善知礼、乐于助人、勤俭持家、尊老爱幼、 团结和睦、励志勤学、公道正派),进而升华为村里的传统文化美德,让后辈继续发扬光大,让村里民风更淳朴、更团结、更和谐。除此之外,村里还形成一种大爱互助的风俗,如重阳节村里会向老人致以节日慰问、孩子考上大学会给予奖励等等。 二十多年来,许小敏一直保持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到退伍不褪色,兵心依旧,砥砺奋进,为文化翁源事业,为翁源的盆景、观赏石、雕刻艺术等文化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为翁源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