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位于广东省韶关市西郊的核工业四一九医院传来噩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功臣、“土法炼铀第一人”王明健老人逝世,享年87岁。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大国之盾,惊天巨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这一声巨响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燃料功臣、“土法炼铀”第一人、两次全国劳模获得者王明健。
王明健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铀矿部队25支队、核工业741矿高级工程师,曾和钱三强、宋任穷、袁成隆、刘西尧等“两弹一艇”的功臣们一起工作,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在韶关四一九医院旁边不起眼的普通小区里低调地生活了几十年。
年轻时的王明健。 独创“土法炼铀” 王明健1933年6月出生在湖北襄阳南漳县,1956年7月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原子能事业。当时我国整个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又急需二氧化铀。1958年8月,王明健奉命秘密来到铀矿的发现地——广东韶关翁源县下庄,担任新组建的下庄309队11分队水冶厂厂长兼技术负责人,这也是全国第一家自主创办的炼铀厂。 身负重任的王明健每天都在思考着从铀矿石中提炼铀的问题,终于有一天,他从自家祖传染布流程中获得灵感,“我们可以用稀硫酸给矿石‘洗澡’啊!把矿石搞成黄豆这样大小,堆在一个大瓮里,用稀硫酸洗它,它就没有化学平衡了,不断地在吐故纳新。”王明健的这套从铀矿石中提炼铀的方法就是“简易炼铀法”。事实证明,这也是当时最简单经济又最行之有效的办法。1960年,王明健的新型萃取剂在二机部核化学专家的生产实验鉴定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从此,新型萃取剂取代了化学沉淀法纯化铀。这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起到了保障作用。 王明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59年7月,王明健接到指令,要求制取1公斤核纯金属铀,作为当年国庆献礼在北京博物馆展出。于是王明健和助手何国发立刻赶往北京,在一个废弃的车库做试验,在两次爆炸中他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在经历了上百次试验后,最终成功提炼出了1公斤银灰色、铀比重最高的纯金属铀,按期完成了任务。 放弃回京机会选择留守下庄 对于王明健玩命的付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二机部领导给予了重视和关怀: 1959年11月5日,王明健接到周恩来总理的请柬,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办的宴会,并收到一支英雄牌钢笔。 1960年2月12日,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发来请柬,邀请王明健出席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10周年举行的友谊晚会。 1961年7月17日,王明健接受中央军委办公厅邀请,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聂荣臻元帅报告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王明健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原材料的“炼铀功臣”。这时,王明健接到了返京的调令,但铀矿水冶厂正面临着重新选址扩建厂区的转折期,面对两难的抉择,王明健毅然选择留守在粤北最隐蔽的青山绿水间,继续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战斗不息。 带领技术革新组继续发光发热 随着铀矿厂转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铀矿部队第25支队,王明健也成为了一名军人。 在王明健的领导下,技术革新小组用三年多时间,大胆开展技术革新和科学实验,实现了三年三大步,四年创生产记录,共取得80余项重大技术革新成果,成功解决了一大堆技术难题,发明和创新的技术经验也被其他基建工程兵、铀矿部队学习和采用。 由于为国家作出的贡献特别突出,王明健载誉无数: 1959年11月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出席全国首届群英会。 1977年10月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出席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 1988年10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证章。 2016年被载入两弹一艇人物谱史册。 2019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为国家甘心舍小家 因工作和身份的保密需要,王明健几十年来不曾回过老家,家乡亲人都表示不解。 1958年底,家中发来电报说王明健的奶奶病危,但那时正是科研生产紧张时期,在家与国的艰难抉择之间,王明健毅然选择了后者。“我没办法回去,我面对的是国家大事。”王明健说。第二封电报发来时,奶奶已经去世,王明健对着电报磕了一个头,又投入到工作中。“我从小是奶奶养大的,可直到她过世,都还不知道我在外面干什么!”这成了王明健多年来的憾事!不仅他奶奶不知道,他父母兄弟姐妹们都不知道,直到2019年7月8日央视《国家记忆——军魂永驻》讲述王明健,家乡亲人看电视才得知他是搞原子弹的。 几十年来,王明健对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的贡献闭口不谈,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更是严苛无比。由于王明健身份的特殊性,家里不时会有领导造访,王明健要求子女们不论多大的领导来了,一律不得到客厅来,全部得躲进房间。 2018年《红海行动》上映,王明健的女儿在看到电影里那些恐怖分子密谋要拿的“黄饼”就是自己父亲当年拼死研究的重铀酸铵,她惊喜不已,感动落泪。 王明健生前在看书。 王明健:我没有任何要求 经历了两次爆炸以及长期的辐射暴露,王明健长期饱受着病痛的折磨,身体十分衰弱,骨瘦如柴的身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膏药。这些年,王明健身体每况愈下,家属们想给他转到更好的医院去,但一次次被他拒绝,他说:“别浪费国家资源了,我能活到现在已经很幸运了,还有什么扛不起的。” 王明健生前只要身体允许,他都是在埋头钻研学术。 他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躯,撑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燃料研究与生产重任,他用一生的智慧谱写了一曲为国奉献的凯歌,却隐姓埋名半个多世纪,他是国之重士、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