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善美韶关 > 善美之城 >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粤北乡村寻找“左联”星火
——“左联”成立94周年学术交流活动侧记

时间:2024-03-03 12:18:41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今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成立94周年。31日,《从多伦路到管埠村——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文献展(以下简称“文献展”)开幕式暨“左联”代表人物学术交流活动在乐昌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举行。

重拾烽火中的“左联”记忆

  在展览开幕式上,金鸡小学学生朗诵了曾执教于国立中山大学的“左联”代表人物洪深、穆木天、许幸之等人的作品;女高音歌唱家、广东省政协常委崔峥嵘现场演唱了由许幸之作词的名曲《铁蹄下的歌女》,深沉旋律流淌出爱国的热忱。  

  展览设在乐昌坪石镇管埠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旧址,这里存续着一段80年前的烽火岁月:20世纪4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众多南粤高校为让民族教育薪火相传,辗转至此的村野农舍继续教书育人,进行艺术活动抗敌,赓续中华文明之火种。  

  展览分为“序言”“舞台上的救亡激情”“诗以言志歌以咏怀”“画笔与刻刀下的战火烽烟”“中师与‘三师’”五大部分。据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以下简称“三师”专业志愿者)、省古迹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张羽介绍,文献展以详实的文献史料及清晰的脉络重现抗战时期戏剧家洪深,导演、画家许幸之,现代诗人穆木天,翻译家彭慧,画家符罗飞,雕刻家唐英伟,版画家刘仑等“左联”代表人物在粤北坪石任教,用进步文艺作品丰富青年学子的生活,为他们驱散前路多艰的迷茫,陪伴他们走上爱国救国道路的历史场景。“在华南研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三师”专业志愿者从‘左联’人物生平、贡献等方面扩大阅读,梳理出可用于展览呈现的档案、手稿及作品等史料。”张羽说。

首次展现“左联”的“粤北年谱”

  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下乡服务发起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介绍,他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后发现,早期上海、广州沦陷,不少左翼文化人避难香港或重庆、桂林。香港沦陷后,部分左翼文化人辗转至粤北偏僻的乡村,继续教书育人。“粤北抗战时期的教育历史与上海、广州、香港沦陷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为了更准确地再现历史时空,许瑞生收集档案、书信、回忆录等大量史料,首次系统梳理出唐英伟、彭慧、洪深、许幸之等多位“左联”代表人物在粤北的年谱及在此期间诞生的文艺成果,在宏观层面构建起“左联”与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关联,从而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空白,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与视角。  

  中国著名的左翼木刻家唐英伟的侄女唐玲玲表示,在中国木刻运动中,唐英伟曾经得到鲁迅先生的关怀和鼓励。“抗战时期,广东曾经有这么多学校的师生在战火中坚持办学。这一段历史震撼人心,但了解的人并不多,能把这段历史挖掘并且讲述出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她说。

左联”星火至今仍“发光”

  许幸之后人、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图书馆原馆长许国庆,上海市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副研究馆员俞宽宏,著名导演张前,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原副研究馆员王坚,广州美术学院蔡涛,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谢筱珣,文学院林磊等专家学者参与活动。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主持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当年“左联”代表人物后代们的积极回应和支持。  

  洪深之女洪钤在信中写道:“我是1941年父亲在国立中山大学任职时,在广东坪石出生的,那是我此生‘心往之’的地方。”她认为,举办这个活动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珍惜,意义很大。在活动当天“左联”代表人物学术交流活动中,洪钤致信祝贺。  

  许幸之后人、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图书馆原馆长许国庆在交流活动上,详细介绍了父亲许幸之的经历。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踏足粤北坪石,重走父母走过的路,感到非常激动与有意义。这条‘路’,是他们艰难抗战中坚守教书育人坚持爱国的具体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左联”代表人物在粤北期间,不仅诞生众多文艺成果,还采集大量当年粤北植物标本,结合上述代表人物的文字、画作等,还原历史情景,为绿美韶关生态建设提供历史的学术支持。许瑞生在交流活动上建议,乐昌在推进绿美乡村生态建设工作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研究成果,选择既适合地方又有历史故事的乡土树种。

为粤北红色文旅注入新势能

  20196月,“三师”专业志愿者在乐昌市坪石镇一带发现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学校办学的历史遗址遗迹,从而启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考古发掘、历史研究、遗址遗迹和历史场景修复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珍贵史料的收集和空间化展示、研学活动等一系列研究和活化利用。

  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表示,“三师”专业志愿者落实省委关于“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有关部署,发挥专业所长,投身于乡村的规划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特别是积极参与华南教育历史的挖掘和研学基地的保护建设,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此次活动构建起‘左联’与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关联,延伸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内涵,赋能粤北红色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杜黎宏说道。

  在专家学者的保护和挖掘中,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左联”星火投映粤北的历史记忆正被慢慢唤醒,保留的“新村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办事处旧址”特意将建筑的断壁残垣保存下来。此外,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还将与古驿道、绿道、碧道等体系联动,实现遗址与古驿道和其他历史文化游径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新村古码头的对岸,从前革命师生在渡口往来的身影化作滔滔江水,一幢四层的民宿小楼拔地而起。  

  近年来,省政府、省政协高度重视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尊重历史原貌与场景;立足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明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鲜活的思政课堂、统一战线的教育基地及中国乃至世界学科史的溯源地;把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作为我省推进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在省级层面建立工作机制,各省直部门、地市、院校协调联动,充分调动专业志愿者、当地村民及社会企业等力量,各方共建共治共享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据了解,韶关乐昌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已发掘保护了天文台旧址、广同会馆等120多处历史遗址,完成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纪念园等5大纪念地的建设以及亚南书舍、《资本论》陈列馆等22个项目建设并对外开放,接待来自包括粤港澳及国际游客在内的研学者超30万人次,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增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文化认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转载韶关日报 张伟杰)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