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历来为岭南重镇,史有“唇齿湘江,咽喉交广”之称。历史上的韶州,不仅是岭南与中原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通渠,同时,也是中原、岭南文化“南传、北渐”的重镇。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粤北特有的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繁衍的土壤。粤北采茶戏,正是流行于粤北地区民间的地方小戏剧种。
粤北采茶戏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流行于广东粤北地区,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戏、连阳调子等3种流派,1950年后逐渐交融汇合,1959年统一称为粤北采茶戏。
采茶戏渊源于唐宋,盛行于明嘉靖期间,现搜集的传统剧目有150个,其中《补皮鞋》《装面眉》《阿三戏公爷》等是久演不衰,大众喜爱的传统剧目。至于粤北采茶戏的来源,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来自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有的认为来自湖南道州的采茶戏;有的认为是由粤北本地的“花灯”“纸马”等民间歌舞发展形成的。确切地说,粤北采茶戏是在粤北山歌、山调和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取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戏曲。
据史料记载,采茶戏最早形成于明末江西赣南的安远县,由元宵、春节时的“九龙茶灯”发展成赣南采茶戏,并分别经大余、南雄梅岭古驿道及“三南”(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三县)传入粤北和粤中东江、韩江流域,再与当地山歌结合,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粤北、粤东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多以旦、生、丑三角色表演;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则主要融汇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小调又因定弦不同而分为北、南两路。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来又采用板式产业化的方法,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其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形态健美,刚健敏捷,活泼优美、轻松奔放,富有乡土气息。有高矮步、云手、摸步、扇子花、独舞、对舞等特有的形式。同时,粤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一小部分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大部分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人物大都是农夫、渔夫、各行各业的匠人、财主家的仆人等普通的下层人物。
2011年,粤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粤北采茶戏,这朵美丽的粤北“山茶花”,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善美之城盛放。(转载韶关日报 冯兆宇 赵胜丹)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