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最后一批市属国有退出企业档案在市档案馆完成消毒上架,一场历时三年的市属国有退出企业档案抢救工程圆满落幕。33万卷沉睡的企业档案,经过系统整理后重获新生,成为解决职工工龄认定、退休办理等民生难题的“金钥匙”,标志着我市国企改革“后半篇文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政企联动,为“散落记忆”筑起安全屏障
韶关现代工业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被国家确定为“小三线”城市进行建设,形成了仅次于广州的华南重工业基地,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作为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的完整链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东的工业发展重心逐步南移,到90年代,全市共有300余家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面对300余家改制企业档案散存于老旧仓库、地下室等场所,部分纸质档案出现霉变虫蛀的紧急状况,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2019年7月,一场专题协调会拉开了这场档案保卫战的序幕。由市委分管领导牵头召集市委常委议事协调会,专题研究市属国有退出企业档案处置问题。会议明确要求安全、规范、高效推进这项工作,并确定由市国资委牵头,联合市工贸资产公司,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市档案局、市档案馆提供业务指导服务,市财政局负责保障落实相关费用。政企联动,共同推进国有退出企业档案的规范化整理。
国企担当,600万资金激活历史价值
作为这批退出企业档案整理的具体实施单位,市工贸资产公司迅速组建30人专项工作组,投入600多万元实施“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对各处档案存放点进行修缮并加装档案安全防护设备,改善保管条件;第二步,引入专业档案服务机构,按照“一企一策”“一类一标准”的原则,完成各门类档案的整理;第三步,将整理好的档案移交市档案馆安全保管并提供利用。在档案部门的指导下,工作组圆满完成了300余家国有退出企业档案的整理任务,共整理档案33万多卷,并将它们分类装入1000余个档案专用箱柜。
业务指导到位,33万卷档案焕发新生机
为推动市属退出企业档案的整理工作,市档案局、市档案馆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临时专班,全程监督指导。他们多次上门到各退出企业档案存放地点现场调研,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档案整理和安全保管工作方案。在整理过程中,他们加强日常业务指导,确保各门类档案规范化整理。整理完成后,又对各门类档案进行了认真质量验收,确保规范性。2023年5月起,市档案馆启动了档案接收进馆工作,严格遵循接收标准与流程,进行清点消杀、编目上架。如今,33万卷档案已全部完成接收进馆并对外提供利用,退出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利用走向了正规化。
查档服务优质,争当群众满意的贴心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韶关市的许多国有企业、厂矿相继破产、转制,许多职工下岗。如今,他们到了退休的年限,却因个人档案里招工表、工种等资料不全,无法办理退休社保手续。33万卷市属退出企业档案的接收入馆,为这些职工维护合法权益、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市档案馆查档服务大厅,一位下岗大叔、大婶通过查阅工龄年限、招聘通知书、工资单等档案,成功办理了退休社保手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其中,有一对原在市无线电六厂上班的聋哑人夫妇,因需要办理社保续保手续而前来查档,虽然交流不便,但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进行沟通,认真细致地翻查了一上午,终于在一盒泛黄的档案中找到了他们所需的资料。当夫妇俩拿到办好手续的资料时,激动得哭了,深深鞠躬,用手语表达着感激之情。
还有下岗职工张晓梅,因社保部门认定其档案中缺少在棉纺厂工作的履历,无法证明参加工作的时间。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在企业1985年至1992年工资人员名册中找到了她的名字,一下子帮她找回了8年的工龄。张晓梅感动地说:“好在找到了,不然少了8年工龄,退休社保不知道要少多少,太谢谢你们了!”
另有一对从珠海专程赶来的夫妇,系原韶关市东光电子有限公司的下岗职工。因办理补交职工医保金手续时被告知需提供1992年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而原企业早已破产,二人手中也无相关档案。工作人员经过2个多小时的细致排查,终于在一个铁皮柜存放的1997年《破产企业职工补偿金发放名册》中发现了他们的姓名记录。夫妇俩捧着档案复印件连连道谢:“太感谢了!有了这份证明,我们两口子医保金能少缴4万多块!”
档案为凭,温暖民心
国有退出企业档案刚接收进馆3个月,就为职工解决社保、退休、工龄等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市档案馆共接待查档利用148人次,调卷841件,复印871张。这些沉睡的档案,正用泛黄的纸页串联起城市改革的壮阔历程,见证着党委、政府守护人民利益的初心。随着查阅窗口前群众舒展的眉头,这些档案正绽放出温暖的时代光芒。( 王海飞 郑小侠 廖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