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出台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民法典的出台对民法制度发展、构建科学的民法体系、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法典出台将我国民法制度系统化、体系化、法典化
民法制度主要关注三个主题:一个是人法的问题;第二个是财产法的问题;第三个是权利保护法的问题。
《民法典》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人格权、身份权,还有《民法总则》的一般性规定维护人的人格尊严,让我们看到人在社会中是最重要的。我们只有把人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够真正地在社会中当家作主,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如涉及声音权的保护适用肖像权保护的规则,声音权被确认是独立的人格权,是非常必要的。侵害一个人的声音,也可能造成他的财产利益被损害,造成人格利益被损害。
财产法历来是《民法典》的重头戏,民法典里大部分条文都是讲财产法的,比如物权编、合同编、继承编。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民事权利保护的问题。我国在200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这是全世界第一部成文的侵权法。因为其他国家没有单独出台侵权责任法,这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民法典》当中的最后一编——侵权责任编,相当于是民事权利的保护法。民法典围绕人法、财产法、权利保护法,将原来的若干部法律统一到一部法典中,将我国民法制度系统化、体系化、法典化。
民法典出台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体系
一部成熟的民法典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拿破仑民法典、德国民法典都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和标志。同样,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充分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引领21世纪潮流的民法典,不仅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而且在世界民法典的立法史和人类法治文明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后民法典时代中国民法学的发展方向。
《民法典》的出台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法学体系有重要意义。《民法典》满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对民事法治提出的新要求,源于中国法律实践,有助于凝练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有助于拓展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有助于夯实中国特色法学人才体系。
民法典出台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是党的法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制度,民法典就是重要的国家法律制度。民法典不是政治口号,它所建立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制度,都要实实在在地作用于社会的现实领域,都要贯彻落实到我们每一个自然人、每一个团体上,要落实到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时时刻刻。在依法治国原则下,国家治理的各种行为都要依法进行,而民法所规范的社会关系涉及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国计民生之中具有全局性和贯穿性,因此,民法当然是国家治理所遵循的法律体系之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民法典符合民法社会的运行规律,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国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人民权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必将获得本质的提升。民法典不仅仅是权利的宣言,更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民法典的实施,要在政治、经济、法律和各种生活中发挥核心性、基础性的作用,有助于我国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转载韶关日报 陈军)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