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聚居地
韶关市拥有290多万客家人,境内90%都是客家人,是广东客家三大聚居地之一,被称为“客家第五州”。韶关被称为“岭南名郡”,也是历代南迁移民的中转站与聚居地。留在韶关的移民与当地土著、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形成既不同于本地文化又与外来汉民原有文化不同的新文化——客家文化。韶关市与广东梅州市、河源市、惠州市及福建省闽西地区、江西省赣南地区等地同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在历代移民过程中,中原汉民通过五岭之间的孔道进入岭南,韶关成为入粤第一站。移民或留在这里安家生活,或在此休整过后继续迁移。东晋末年,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大批中原居民南迁,移民在入粤后多在韶关驻足,进而决定去留。唐安史之乱后,北方移民大规模南迁至福建、赣南地区,部分经大庚岭进入韶关,使得韶关户数短期内从7000户增至1.8万户。在宋元交接之际,元军南下至福建,原本驻足在粤北地区的移民再次迁徙,人口的流失使南雄州降为保昌县。从路、州、县的建置变化可以看出当地户口损耗严重,也可以说明韶关地区的发展与移民密不可分。境内多处保存有围屋、堂横屋、围垅屋等客家特色民居,始兴境内更保存有围楼300多座。韶关的纯客县有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非纯客县为南雄市、曲江区、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涌现出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及抗日名将张发奎、薛岳等大批客家名人。历史名胜古迹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南华寺等。
广府文化发祥地
韶关被誉为“广府文化发祥地”,位于韶关东北部的南雄珠玑古巷是广府人南迁的起点,广府文化诞生于此,被海内外广府人共同认定为故里。因为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韶关基本都在其中,而位于韶关南雄的珠玑巷则逐渐成广府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促进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同时,随后许多中原人因各种原因通过梅关驿道来到南雄,一部分在短暂停留之后,陆续迁往如今的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乃至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海外。珠玑古巷位于广东韶关南雄市珠玑镇,古巷全长1500多米,里面基本一栋建筑一个姓氏。从珠玑古巷迁徙出去的姓氏186姓,后裔8000多万人,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南雄又被誉为“中国姓氏文化名都”。这些姓氏以珠玑古巷为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从这里出发,自唐朝开始一路向南迁移,但最重要的迁移事件,发生在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两百多年间。发生人口迁徙的原因是为逃避天灾地劫,还有战乱。当时,有些人是走陆路,经大庚岭,进入岭南,然后居住在珠玑巷,也有部分是经水路分乘竹排夜船到达。众多族谱都记载宋代这次大迁移。珠玑巷只是一个中转站,这些来自中原的移民,战乱期间,珠玑巷居民又一批一批地结伴同行,南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南迁的中原人除平民,还有不少士大夫阶层,是他们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技术传播到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岭南地区。珠玑古巷是全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珠玑古巷中有各姓氏的祠堂,在祖居纪念区内,基本上都能找到现居珠三角一带的广府人的姓氏。
马坝人的故乡
12.9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头盖骨于1958年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城区西南2公里处的马坝镇被发现。专家因其于曲江马坝发现,故称其为“马坝人”头骨化石,此古人类称其为“马坝人”,由此而称此处为马坝人遗址,韶关成为马坝人的故乡。“马坝人”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它为完善中国原始人类发展序列提供相当重要的资料,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一处古人类化石遗址。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扩大中国早期智人的分布范围,在其发现之时填补中国华南人类进化系统上的空白。而其与较晚时期发现的云浮蟠龙洞人、封开罗沙岩人共同初步勾画出华南地区旧石器中期人类的演化进程。1960年,马坝人遗址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10月,马坝人遗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马坝人遗址和石峡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2001年6月,马坝人遗址和石峡遗址合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峡文化发祥地
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于1972年在马坝人遗址所在的狮子岩“狮头”“狮尾”之间的峡谷地带被发现,发现地被称为石峡遗址,石峡遗址留有的房屋遗迹、农作物化石、墓地和出土的石器、陶器、玉石器被称为“石峡文化”。因石峡文化被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石峡遗址,因此韶关被誉为石峡文化发祥地。1975年底至1978年底,经过三次发掘,揭露面积3666平方米,清理墓葬132座。石峡遗址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别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新石器晚期文化层、早期青铜文化层、晚期青铜文化层(该层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 遗址内发现有房址、灰坑、陶窑、墓葬等遗存。出土有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遗物3000余件。石峡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在遗址中已出土发现稻谷等农作物,农具已出现先进石制器械,以石锄、段石锛等石器为代表,劳作效率相对较高。陶器中也出现少量的印纹陶。在石峡遗址中发现的墓地,大部分是二次迁葬墓,而且出土的随葬品,往往是两套,一套是连同人骨从原墓迁移过来的,已经破碎,一套是迁葬时新埋进去的,仍然完整。有的墓葬还随葬有成套的木工工具,说明已经出现当时属于社会上层的专业木匠。晚期大小墓差别明显,反映出贫富分化和社会已出现特殊阶层。石峡文化与岭南地区土著文化明显有别,少数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征,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两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岭南秦汉以前古文化的空白,为探讨该地与邻近省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同时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实物资料。2001年,石峡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1年6月25日,石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2日,石峡遗址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