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生态环境局 > 工作动态

【苦干实干 争先创优】韶关市生态环境系统工作“晒比促”集中展示(五)

时间:2024-08-08 22:25:07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编者按:2024年以来,韶关市生态环境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围绕绿色发展目标、啃硬骨头抓治污、结构优化抓“双碳”,焦距“三大战略”“六大行动”“三大提升”,坚持底线思维和产业思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做出生态环境部门应有的贡献。

  为展示工作成绩,展现工作成效,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即日起,“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推出《苦干实干 争先创优》专栏,陆续推送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分局、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单位2024年上半年工作成效与亮点,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建引领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韶关市生态环境局机关党委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363”工作安排,当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深化党建引领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保护好韶关绿水青山。

  ——加强思想建设。巩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今年以来研究贯彻落实“第一议题”15个。用好党组(党委)领学、机关党委督学、党支部研学、党小组促学、党员自学“五学联动”和列席旁听等学习机制,聚焦“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组织10项专题调研,通过“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加强组织建设。以“四强”党支部创建为抓手,持续推动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 我的岗位我负责”党员先锋岗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突击队,秉着“攻坚克难我当先”的信念参加各项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今年汛期共有15名党员干部响应号召参与防汛抗洪抢险工作。

  ——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组织40余名年轻干部召开韶关市生态环境系统青年干部代表座谈会,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警示青年干部。印送《致全体干部职工家属一封信》,加强家风建设,将严约束强自律延伸到八小时以外。持续深入推进“苦干实干、争先创优”和“讲政治,勇担当,创先争优量化考评”活动,通过月度工作实绩评议、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宣传、检查督导,有效地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同时,组织县(市、区)分局、青年干部在“双周讲坛”上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交流党建学习心得体会9次。

  下一步,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将围绕中心工作,持续推进党业融合发展,通过落实量化考评、选树先进典型等措施,营造奋发进取、团结协作的干事创业氛围,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水质指数排名我省前列,韶关如何做到的?

  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是保障群众健康生活和绿色发展的基础。今年以来,韶关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1-6月,韶关市34个地表水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水质指数为3.0626,全省排名第2,与2023年同期相比,水质指数改善了6.13%。

  水质指数排名我省前列,韶关如何做到的?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以及工业集聚区管控等方面多源共治。”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化重点国考断面目标管控。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加大力度开展河坪国考断面达标攻坚督导帮扶,采取“四不两直”、现场检查等方式,每月下沉督导,并多次协调召开会议,联合多部门开展河坪断面达标攻坚现场帮扶指导,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同时,贯彻落实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2023—2025年),开展新丰江干、支流水环境治理,马头福水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韶关市生态环境局梯次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2024年新增批复12宗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饮用水水源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切实保障饮水安全。

  ——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韶关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查、测、溯”工作,动态更新入河排污口台账,排查岸线长度约2万公里,排查进度为95.3%;统筹推进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及生态环境部强化统筹监督反馈问题整治,目前重点流域整治率为79.4%,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加强河流水质预警监测。韶关市生态环境局每月对34个市考以上断面进行水质监测与达标分析,对10个县(市、区)水质综合指数进行排名,并通报县(市、区)政府和有关单位,以目标导向,倒逼责任落实。建立工作机制,进一步精准识别韶关市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和滞后的重点工作,通过分析预警、调度通报、核查帮扶、跟踪督办等4个方面推动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北江、新丰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加大断面水质及主干流水质的跟踪监测工作,以水质结果为导向倒逼水环境问题整治,确保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到考核要求,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这场硬仗。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韶关有何妙招?

  空气质量事关百姓身心健康。近年来,蓝天、白云成了韶关城区的“常客”,为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2024年1-6月,韶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AQI达标率)为99.5%,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4.9%,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名。其中,多项污染物浓度实现同步下降,PM2.5浓度为2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8%;PM10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5%;O3浓度为1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环境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改变从何而来?

  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韶关市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推进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减排。

  ——直面挑战,迎难而上。韶关市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干劲,全力做好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禁放区管控工作。1月31日,以市政府名义印发通知,全面部署2024年春节期间市区烟花爆竹禁燃管控工作;向广大市民群众发放市政府《倡议书》;联合禁放区内街道办、居委会走家串户上门宣传烟花爆竹禁放与野外用火管理有关规定。

  ——加强督导,推进减排。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督促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韶钢)和水泥熟料制造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排查全市储油库及有机液体储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督促企业制定整改计划。对55家涉气重点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开展检查,全面核查自动监测设备安装联网、调试、验收合规情况和日常运行维护质量,确保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开展2024年机动车检验机构远程检查16家次,对存在问题的9家机动车检验机构进行帮扶指导。大力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工作,做到应登尽登,共登记92台。

  ——深化协作,联防联控。加强生态环境与气象部门合作;优化污染天气会商机制,联合开展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建设臭氧污染预警模型,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截至6月底,已联合气象部门会商24次。落实污染天气“防重抢轻”要求,当预测气象条件出现不利时,指导涉气重点企业执行污染天气应对期间废气污染物排放管控限值,落实协商减排措施。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查处污染天气应对期间各类违法排放废气污染物行为。

  多管齐下,韶关市稳步推进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近年来,韶关市稳步推进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为95.04%、95.54%、94.98%,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区域土壤、地下水、固废环境风险可防可控,未发生土壤污染环境事件,有效保障农产品和人居环境安全。

  在前期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韶关市今年如何继续推进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今年以来,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统筹谋划,多管齐下,持续稳步推进土壤与固废污染防治工作。

  ——联动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我市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准入管理,1-6月共开展52个地块土壤环境信息联动管理和调查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区域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有效保障。

  ——推进韶关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提升区域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水平。目前,全市3家小危试点企业核准收集转运能力共计4.5万吨/年,有效解决区域企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难、成本高等问题。

  ——聚焦危废,开展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检查。印发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出动186人次执法人员对全市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危险废物现场规范化专项检查、评估工作,共计检查企业85家次,全面排查了全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区域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防范环境风险隐患。

  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稳步推进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区域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省级目标要求,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区域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防范环境风险隐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