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天井山片区2025年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为南岭国家公园的创建与科学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本次红外相机监测,共记录到可识别陆生脊椎野生动物42种,隶属于2纲11目24科。其中,兽类4目10科15种,鸟纲7目10科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黄腹角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斑林狸、藏酋猴、白鹇、豹猫和白眉山鹧鸪等;广东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种:食蟹獴、白眉地鸫、小麂、赤麂和白喉斑秧鸡。
与2022年监测数据相比,本次新增记录12种野生动物,包括丘鹬、白喉斑秧鸡、白眉地鸫、斑背燕尾、黑喉噪鹛、赤麂等。这些新成员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区域的物种数据库,也反映出当地栖息地环境可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本次监测还记录到多个受威胁物种,其中斑林狸、豹猫、藏酋猴和小麂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易危(VU)等级,白眉山鹧鸪、食蟹獴、赤麂等6种被列为近危(NT)。这些受威胁物种的稳定出现与活动,是该片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保护措施得当的有力证明。
天井山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优化和完善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布局,强化日常巡护管理,并深入开展社区宣传教育,多措并举,持续提升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整体效能,为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转载:广东天井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