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中共韶关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召开,市委书记陈少荣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一直以来,守护好绿水青山、守护好粤北生态屏障,既是韶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韶关的优势所在。
在全会报告中,韶关对“锚定绿水青山深化改革”做出重点部署。
报告中提到,近年来,韶关坚定扛起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但也要看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短板,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生态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如何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好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价值实现,让“两山”理念在韶关落地落实?
报告提出,一要守住生态底线。生态守不住,绿色发展无从谈起,必须始终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二要厚植生态底色。绿美建设,既要绿,更要美,必须聚焦在树、着眼在林,造林绿化与林业保护齐发力。
三要打通“两山”转化路径。良好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必须深入实施绿色高质量发展行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路径,抓好水经济、碳汇巩固提升和国储林建设,推动水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绿电绿证交易、生态补偿,努力把“叶子”变为“票子”、把“绿水”变为“银行流水”。
在如何把生态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上,报告具体罗列了部分重点产业。
一方面要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要狠抓林业经济、林下经济,健全推动竹产业、茶产业、板材家居、南药产业、苗木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实施竹产业、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用2—3年时间新增竹林面积26万亩、做成产值100亿元的产业。
另一方面要狠抓文旅康养产业:把丹霞山、南华寺、岭南国家公园、马坝人—石峡文化遗址、车八岭、梅关古道、珠玑古巷、西京古道、云髻山、云门寺、韶关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常态化举办文旅体活动,加大高端酒店、乡村酒店(民宿)建设力度,让“山水丹霞、善美韶关”成为大湾区游客、学生研学实践和退休老人异地康养、居游养老的“追捧”选择。(转载南方+ 记者 叶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