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南雄市以“社村”合作为纽带,深耕丝苗米产业,盘活土地资源,培育新型人才,让村集体腰包更鼓、农户笑容更甜。截至今年,南雄已建成供销高标准农田5500亩,带动6个试点村集体分红超94万元,探索出一条“产业增效、集体增强、农民增收”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走进珠玑镇百姓堂前的供销农场,连片的水稻颗粒饱满,虫情监测系统实时传输数据。这幅现代化农耕图景,正是“社村”合作的生动缩影。
“自从小田变大田之后,我们加入了供销社的‘社村'合作。”珠玑镇种粮大户何慧明介绍:“从打田犁田开始一直到收割,中间的无人机飞防撒肥都是统一化,每亩的成本降低了150元左右,产量增加了,基本上都实现机械化,把双季稻的时间赶上来了,管理也轻松了。”
据悉,南雄作为国家和省双料产粮大县,锚定“百千万工程”目标,以丝苗米产业为突破口,构建起“政府主导、供销社实施、镇村合作、农户参与、企业运行”的协同机制。2024年10月,南雄市吸纳59家农业经营主体成立“社村”联合会,涵盖丝苗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和种植户,打破产业壁垒实现资源互通;同步组建南雄市万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持村集体在社村公司30%的股份,让村集体稳定享受产业分红,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供销社”的稳固架构,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聚焦‘百千万工程',以让乡村强起来、农民富起来为核心,搭建‘社村'合作架构,围绕南雄产业优势,整合农资、农技、金融等资源,协调金融机构对丝苗米产业授信总额超5亿元,有效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南雄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主任邱万锋介绍:“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万村公司代持村集体股份,让6个试点村去年就享受了产业发展红利94万元,真正把产业收益牢牢绑在村集体和农户身上。”
此外,南雄市创新“EPC+O”建管运一体化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破传统“建设与运营脱节”的困境,为“百千万工程”筑牢产业发展基石。2024年率先建成5500亩,2025年已流转土地3.5万亩,中大型农机通达率达95%,每亩耕作成本降低约200元,相关经验成功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在邓坊镇马战村,172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烟稻轮作,2024年为村集体带来27.7万元分红,成为“三权分置”改革的示范样板。
“我们推进‘EPC+O'建设高标模式,关键是解决了‘建得好却管不好用不活'的老问题。”邱万锋说,“现供销高标农田采用‘建、管、运、维'一体化模式,已在湖口、珠玑、邓坊建成了5500亩高标农田,建后直接对接‘新农人'合作运营,开展‘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为‘新农人'降低成本约每亩150元,让土地既‘高标准'又‘高收益'。”
“在‘百千万工程'指引下,我们始终把‘社村'合作作为为农服务的核心抓手。”邱万锋介绍,接下来,“我们会加快推进今年3.2万亩高标农田建设,同时聚焦丝苗米产业,强链补链,实现带动30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5万元的目标。”(转载韶关日报 李思番 卢萍)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