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自然资源局 > 工作动态

我市举行《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12-22 15:01:09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今年8月,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韶关作为广东省首批6个正式批准的地级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之一,工作进度位于全省前列。为了提高公众对规划的知晓度,昨天,我市举行了《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市自然资源局在会上介绍了规划详细情况。


111111.jpg


  《规划》立足韶关自然资源禀赋及城市特色,着眼韶关区位和优势,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以及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对韶关的发展定位和要求,提出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粤北门户枢纽城市、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北部生态发展区区域中心城市”。


  《规划》在理清资源本底、研判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建立以中心城区、县城为主要载体的人口分布格局。规划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310万,城镇化水平72%;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10万,统筹考虑短期停留人口对城市设施需求,按照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130万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以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为基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构建“三屏维育、两核示范、两轴融湾、三区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造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两个生态核心,筑牢北部生态屏障,强化深莞韶、广清韶协作发展轴,推动生态融合发展区、核心发展区、融湾发展区协同发展。


  1.在农业空间安排上,《规划》提出巩固“一心、七核、四区”现代农业空间格局。重点在中心城区打造粤北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培育乐昌、仁化、始兴、南雄、乳源、翁源、新丰等7个县(市)次级服务中心,推动中部都市农业区、北部高效农业区、西部生态农业区、南部精细农业区等四大农业发展区建设,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在生态空间安排上,《规划》提出筑牢“三屏多廊、两核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江河源头区的保护,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强化北江干流、武江、浈江等水系廊道保护,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构建绿色生态水网。综合实施河道清理、堤岸修复、环境整治,系统推进北江流域水生态治理。


  3.在城镇空间安排上,《规划》按照生态优先、适度集聚的布局要求,构建“一主两副、四轴五特”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重点打造韶关中心城区主中心和乐昌城区、南雄城区两个副中心,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级一般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六级城镇体系结构,引导城镇体系逐步优化。


针对《规划》中提及的要点,市自然资源局在现场作出详细解答。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三条控制线的划定情况和空间管控要求具体指什么?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冯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根据部、省统一工作部署和要求,《规划》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规划到2035年,韶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542.89平方公里(231.4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417.70平方公里(212.66万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5827.12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406.70平方公里以内。


  为守牢“三区三线”,在《规划》中,我们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三区三线”的各项管控措施。


  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按照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镇,做到上图入库。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加快推动建立“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双平衡”。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


  二是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分级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保护执法、科学研究、旅游科普等有限人为活动。


  三是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城镇开发边界内,各类建设活动严格实行用途管制。2023年10月,《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的通知(试行)》(自然资发〔2023〕193号)再次强调,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得规划城镇居住用地。通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形成倒逼机制,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我市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


  韶关是广东省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把生态优势作为韶关最大的竞争力、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规划》如何保障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这一重大战略?


  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 覃正思:


  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韶关作为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好韶关的生态环境、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既是韶关服务全省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规划》提出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空间路径,全力发掘森林旅游、康养、科普、研学和生态的综合价值,打造绿美广东的韶关样板。


  一是建立以南岭国家公园为主体、23个自然保护区为基础、53个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推进南岭国家公园设立,构建具有全球意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稳步推进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保护丹霞地貌地质资源,构建具有世界代表性的自然遗产保护地。


  二是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治理。以国土绿化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陆地生态系统修复,加快完成适宜造林空间的造林绿化,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北部蔚岭和大庾岭、中部滑石山、南部青云山和九连山等山地丘陵区以及南岭国家公园和丹霞山为重点,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南岭生态屏障保护与修复。


  三是优化森林资源保护利用。通过自然修复、生态修复、工程修复等措施,优化林分结构、持续改善林相,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树种林种结构,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有序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多途径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品质,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中心城区是带动城市发展的主引擎,也是集聚资源要素的主平台,《规划》对于中心城区的未来发展做了哪些考虑?


  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 覃正思: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的共6个街道10个镇,总面积1368.97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区未来发展方面,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优化中心城区发展方向。《规划》在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东进、南拓、西融、北优”的发展内涵,结合韶关中心城区的发展实际,增加了“中强”,最终形成了“东进、南拓、西融、北优、中强”的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二是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提出,推动中心城区组团式集约发展,形成“三心、六轴、五片”的空间结构。三心是新城中心为城市主中心,以及老城、曲江2个城市副中心;六轴是依托主要交通廊道形成六条发展轴;五片是中部综合服务发展片、东部科研创新发展片、南部融湾合作发展片、西部产城融合发展片和北部绿色产业发展片等5个发展片。


  三是实施组团发展,优化功能布局。中部综合服务发展片,有序推动一般制造业、传统市场批发功能等外迁,发展总部办公、商务金融、现代商贸、特色文旅等高端产业业态,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主城区。东部科研创新发展片,依托莲花大道、华南装备园、韶关学院等,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科技教育、研发创新和装备制造等功能,打造成为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科创引擎,推动创学研、产城村融合发展。南部融湾合作发展片,重点发展临港经济、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数据中心等功能,打造成为北江流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西部产城融合发展片,推动莞韶城、沐溪—阳山、甘棠、乌泥角等产业园区与芙蓉新城融合发展,打造成为粤北高端产业集聚、生态环境优美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北部绿色产业发展片,发挥城区上风上水的生态优势,推动产业转型,重点发展大数据、生态休闲等产业,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打造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地。


  在中心城区品质提升方面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科副科长 饶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统筹推进规划、建设、治理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幸福宜居、魅力提升”的发展策略。针对我市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短板,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合不同尺度的城乡生活圈构建,完善开敞空间和慢行网络,提高人居环境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蓝绿空间体系,构建贯通共享的蓝绿空间。《规划》提出,围绕三江六岸打造丰富多样滨水堤岸,优化滨水通廊、步行空间、绿化及建筑界面设计,形成连续性滨水开敞空间。优化绿地空间布局,采取留白增绿、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等措施,加强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让百姓身边“绿”起来,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的需求。


  二是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梳理了山地、丘陵、林地、水库、江河、湿地、农田以及历史文化、城市服务和产业空间等多种风貌要素,划分了文化古邑、魅力都市、山水宜居、文教科创、禅宗文化、现代产业、乡村景观、山地茂林等八类景观风貌区。保护城市周边连绵山峦背景,重点管控历史城区、沿山滨水地区的建筑高度,塑造“整体平缓舒展、局部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


  三是构建多层级、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规划》提出,构建“主中心—副中心—片区级中心—社区级中心”的四级公共中心体系,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实现“城市中心强集聚、片区中心均等化、社区中心全覆盖”。按照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原则,中心城区重点加强“一老一小”托育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统筹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满足市民多元生活需求。


  《规划》是韶关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接下来,市自然资源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切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水平,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韶关。


(通讯员:饶烨)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