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自然资源局于2020年6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各位领导、同志,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自然资源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了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平良,以及相关负责同志,请他们就6·25全国第30个“土地日”有关情况作介绍,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先请何平良副局长作介绍。
何平良: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市自然资源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今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自然资源部确定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为开展好本次“土地日”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全民共同关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我局将结合疫情防控要求,组织开展为期一周、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主要包括:配合拍摄主题宣传片,并于“土地日”当天,在局官网、公众号等平台上播送自然资源部、省厅制作的宣传片,在市直媒体、主流报刊投放全市有关土地管理、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宣传报道;组织参与全省纪念第30个全国土地日网络直播活动(时间:6月25日上午10时至11时),以及“耕地保护DIY海报”网络游戏(时间:6月24日到6月30日);同时,在行政服务窗口派发宣传手册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希望各位媒体朋友能多多关注以上活动,并多加宣传,提高活动响应度。
今天的发布会也是系列宣传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下市自然资源局的总体工作情况,并结合“土地日”的宣传主题,向大家发出我们的倡议。
2019年机构改革新组建成立自然资源部门以来,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即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积极适应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新常态,全力发挥规划服务和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作用,稳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耕地保护、卫片执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等重点工作,在开局之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我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推进自然资源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紧扣改革主路线,加快开展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控规整合、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紧紧对接“双区”“双核”建设,深入实施“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市提升,全力做好体育公园、韶州中学等项目的规划研究和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进武江大道南等贯通联网“10+1”工程实施,完成百年东街道路改造提升及管线迁改协调方案,将沙井盖数量由之前的273个减少至约166个。
二是聚力高质量发展,支撑重点项目和重大发展平台建设。我局坚持多措并举全力争取用地指标,今年,省预下达指标3010亩(其中扶持指标968亩、奖励指标2042亩),比2019年预下达指标(1698亩)增长了77%,2020年预下达用地指标面积从去年全省第15名跃升到今年第7名,扣除重点苏区倾斜指标,我市2020年预下达指标面积位列粤东西北各市首位,截至目前,共为全市提供用地指标约9435亩。同时,通过网上办件等方式,重点保障了丹霞机场、甘棠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省、市重大项目建设用地。4月28日,我市韶新高速项目8917亩土地顺利取得自然资源部用地批复。
三是严格保护耕地,优化耕地管护水平。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推进生态国土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坚持依法履行占补平衡义务,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补水”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持续完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任务目标,连续1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四是聚焦发展难题,蹄疾步稳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卫片执法、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按照国家、省有关部署,全力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确保年底前实现“三调”收官。不断规范和维护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市场管理以及开发利用和保护秩序,严抓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坚持抓早抓实认真研究部署卫片执法工作,紧抓集中整改以及日常在线巡查、执法查处工作,推动全市消除2019年度违法用地面积7804.7亩(其中违法占用耕地面积2537.52亩)。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组织各地、各部门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复工,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5月,我市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地方。随着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城市吸引力明显提升,我局科学谋划土地收储出让工作,强化土地包装和推介,5月26日,成功出让铜鼓大道西侧两宗商住地块,成交金额11.48亿元,实现土地出让“开门红”。我局还积极推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古驿道兴村。
五是坚持为民服务,稳步提升干事创业效率、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落实用地审批“两证合一”改革,推动“区域评估”制度实施落地;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联合测绘”改革;放宽“绿色通道”,深入实施“容缺受理”“承诺告知”“联合审查”等工程审批改革,印发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项目清单。在疫情防控期间,制定出台11项服务保障举措,为新元农产品等企业缓解资金压力约1.14亿元,切实增强复工复产满产动能活力。同时,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今年以来,受理12345热线转来的工单达400余件,均予以及时答复。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我局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决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复查制度,认真开展隐患点排查、应急调查、预报预警,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局还持续推进不动产登记“双提升”,推广运用“一窗受理系统”平台深入开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工作,夯实“一般登记4天、抵押登记2天”办结成效。
借着本次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我代表韶关市自然资源局表个态,我局将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准确把握自然资源管理新常态,认真履行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以实际行动践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
同时,我们也向个人、单位和全社会呼吁:牢固树立“保护土地、人人有责”的自觉意识,坚持保护耕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每寸土地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对发现的违法用地行为,予以及时制止并通过“12336”自然资源违法举报电话进行举报,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同时,争做自然资源政策的宣传者,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用实际行动为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发布会问答
主持人:感谢何平良副局长的精彩介绍,接下来是答记者问环节,请举手示意。
韶关日报社:随着我市加快融入“双区”“双核”建设,我市建设用地规模需求将不断增加,项目建设节奏也将进一步加快,请问市自然资源局如何高效保障这些用地?
主持人:谢谢您的提问。涉及用地保障方面的问题,有请开发利用科周志明科长回答。
周志明: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局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重大项目的用地保障工作,尤其是机构改革以来,我局在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提升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效能、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也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运用上级土地管理改革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通过争取“三旧”改造、拆旧复垦奖励性指标,核销使用省指标和抢指标等多种途径,有效缓解我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紧缺问题,并坚持引导各地从“要指标”向“挣指标”转变。二是提前谋划,科学配置全市用地指标。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不断强化用地指标精准化、差别化配置水平,把重大项目用地指标优先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区、重大发展平台、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乡村振兴产业以及全市重大项目倾斜。三是用好上级下放职权,提高组卷报批质量。充分吃透弄懂用活国务院、部和省厅下放的用地预审、用地报批审核等行政审批职权,加强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各地用地报批审核效率和组卷质量,确保所有指标全部安排到位,没有被收回一亩,切实提高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效率。
刚才,何局介绍了今年我市用地指标的情况。下面,我介绍一下去年的情况。去年,我市利用土地管理改革政策,在使用省下达用地指标4914亩外,通过“增存挂钩”“增减挂钩”等方式报批用地1890亩,争取使用国家指标512.25亩,使用省指标9859亩,在年终抢指标工作中,争取省调整用地指标1585亩(全省第二),共为全市保障用地指标18759亩,占全省指标约1/11。在全国实行不饱和供地以及省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缺口较大的形势下,全力支持保障了我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用地,为韶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谢谢!
主持人:感谢周志明科长的回答。请提下一个问题。
韶关广电新媒体:正如前面所说,我市建设用地需求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粗放利用、闲置不用等用地行为在我们身边仍然存在,请问针对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我市有什么好的做法?
主持人:谢谢您的提问。涉及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问题,有请市场科邝奋标副科长回答。
邝奋标:我从三方面回答您的问题。一是大力开展闲置土地处置、低效用地盘活以及消化批而未供工作。在摸清底数,细化和完善闲置土地数据库资料的基础上,加强与园区、工信等部门关于闲置土地现状调查、处置等信息的共享;坚持管住增量、消化存量,强化实地抽查检查,以园区为重点,依法依规开展闲置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同时,建立完善土地供后全过程监管机制,健全常态化跟进处置工作制度,通过收回土地重新出让等多种方式,全力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我市2014-2018年平均供地率72.6%,2009-2016年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率29.5%,2019年已供应土地违约率仅13.92%,均排名全省前列。二是转变用地观念,加快企业转型。组织开展标准厂房建设情况调查等工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扩能提质做好底数摸查等基础性工作。指导并推动各园区建设一批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落实一批工业用地容积率超2.0开发,促进集约节约用地。三是大力实施“三旧”改造。以成片“三旧”改造为抓手,谋划推进老旧工业用地改造为新型产业、公共服务、商业以及居住等项目,促进多元化改造业态,整体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间品质提升。2019年,我市完成新增实施改造面积6239亩,任务完成率520%;完成改造面积6291亩,任务完成率629%,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了空间,也为争取奖励指标打下了坚实基础。谢谢!
主持人:感谢邝奋标副科长的回答。因时间关系,请提最后一个问题。
韶关广播电视台:我市是农业大市,也是承担全省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较多的地级市。众所周知,韶关山多林多地少,且宜耕作的地就更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很大,请问我市是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耕地保护以及有哪些举措呢?
主持人:谢谢你的提问。涉及耕地保护的问题,有请耕保科陈健同志回答。
陈健:“人口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地少,荒地劣地多、良田好地少,宜垦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供给矛盾突出”是我市土地资源的基本市情,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市资源禀赋的必然之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耕地保护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守住全市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一是在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中,做好与各类专业规划的充分衔接,统筹考虑到国家和省、市重大建设项目,不断优化耕地布局。二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明确主体责任,落实奖惩,积极做好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整改工作。三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补充储备耕地、土地复垦等工作,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深入开展中低产田地高标准改造、垦造水田等提高耕地质量,及时做好耕地占用调整补划。其中,在我局的大力推动下,我市水田垦造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在充分保障全市重点项目水田指标需求的同时,通过指标交易助力财政创收和乡村振兴。2019年,我市全面兑现水田指标承诺。四是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将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土地整治项目安排挂钩,进一步调动各县(市)区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五是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县级以上达到“四有”,乡镇和村委做到“五有”,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后期管护。六是强化依法保护,切实抓好基础性预防,全面加强日常巡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执法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最大限度地将违法消除在萌芽状态。七是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共同责任机制,实现齐抓共管,认真履行好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谢谢!
主持人:感谢陈健同志的回答。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也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全市自然资源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图:周欣凯、吴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