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数字韶关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政务和数据局反映。
韶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2024年8月15日
数字韶关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韶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363”工作部署,以数字化推动韶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化赋能“百千万工程”
(一)强化“百千万工程”数字化支撑。完善“百千万工程”数字化支撑体系,建设运营“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增强视频监控、无人机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强化指挥实战支撑保障,推动平台全面投入使用。加快构建“百千万工程”数据资源体系,接入相关物联感知设备及业务系统,强化取数分析能力,服务重点业务场景指挥调度和决策研判。〔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二)推动数字城镇数字化转型。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字化,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CIM),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拓展应用场景,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利用省市数字政府基础能力,探索城市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住建管理局牵头〕
(三)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发展试点,探索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全面振兴,强化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三线”改造治理,行政村“三线”整治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全面提升镇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打造“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县,服务乡村振兴。〔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四)推动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加快入驻数据中心项目建设进度,优化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调度平台,建设公共算力一体化综合平台,开展算力资源监测和交易运营,推动在韶建立广州、深圳算力飞地,力争到今年底2025年初算力规模达到1万P。加快推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举办第三届算力大会,打造集约、智能、绿色的算力产业生态。大力发展智算产业,加快推进腾讯、爱特云翔等新一批数据中心企业落地建设,推动大数据上下游全产业链发展。〔市集群办、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政务和数据局、市投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进韶华科技续建、欧莱新材二期、硕成科技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元器件及电子制造环节转移,努力打造承接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高地。〔市工信局牵头〕
(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落实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围绕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建材五个细分行业,实施推广一批“小轻快准”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促进100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市工信局牵头〕
(七)推动发展数字贸易。加快推进韶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丰富韶关外贸平台,吸引产业集聚。推进直播电商健康发展,完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直播间建设。完善韶关港“智慧港口”建设。〔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牵头〕
(八)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编制印发《韶关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丹霞机场增设通用航空基础设施,推进建设飞行服务站,构建低空数智化保障体系。深化低空飞行在“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驾驶舱应用,拓展数字低空应用场景,推动深圳,广州等地低空数据向韶关数据中心集群集聚,发掘低空数据资源价值,探索低空数据开发利用。〔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务和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夯实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组织编制《加快韶关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政策支撑。联合广东算力资源发布共享平台打造广东“AI”云,探索算力调度与交易新场景。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吸引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引进视觉、语言等通用大模型在韶关训练,引入制造业、文旅生态行业模型,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牵头〕
三、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十)建设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研究起草《韶关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暂行管理办法》。推动广州数据交易所韶关服务基地建设和揭牌运营,为区域数据交易业务提供优质配套服务,带动数据产品和服务进场流通交易。加快建设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引进培育10家数据要素型企业,开拓30个创新型、标志性数据流通交易应用场景。〔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十一)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开展第二轮公共数据资源普查,统筹建设市视频和物联感知共享平台、市时空数据管理平台,打通视频、物联感知、空间地理数据共享通道,赋能数据共享开放,提升数据供给能力。分批编制公共数据开放责任清单,持续提升开放数据质量。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对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推动公共数据依场景授权加工使用和运营,推进数据产品合规登记。探索推动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十二)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参与广东省块数据应用试点,初始化归集和治理形成块数据应用库,赋能各类块数据场景应用。深化粤经济平台的场景应用,加快构建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支撑体系,加强经济运行数据汇聚共享。加大力度推广数字空间,推动典型行业数据汇集、处理和使用,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行业数据空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韶关数据标注基地,搭建可信数据标注和数据训练空间,培育构建数据标注产业生态。〔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十三)丰富数据要素场景应用。大力实施“数据要素×”行动,组织参加“数据要素×”大赛,积极探索在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医疗健康、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开展“数据要素×”行动试点,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挖掘典型数据要素应用场景,推动行业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十四)深化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开展下放事权运行情况评估,动态调整优化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深入实施“县镇扩权赋能”工作,依托省统一事项管理平台支持一批行政职权调整由市县实施。〔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务和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加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建设。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更多主题式场景,提升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优化涉企“一件事”服务改革,推进不少于10件企业“一件事”落地实施。优化拓展“跨域通办”涉企政务服务事项范围,在不动产登记、生产经营、就业等领域实现跨区域通办。全面宣贯《广东省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举办政务服务技能大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粤视+”、粤智助应用范围。推行首席服务帮办代办、跨区域跨层级服务模式。〔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十六)提升企业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加强“投资广东”平台推广应用,及时、准确、全面上线发布不少于4种语言版本的招商引资信息,推动内外资招商引资服务一体化,及时妥善跟进企业投资意向,加强线下线上融合招商。建设“粤商通”韶关专版,推进涉企服务和应用接入,向市场主体精准推送不少于20条惠企政策,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市政务和数据局、市投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依托“粤公平”平台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持续推广移动数字证书服务,优化完善市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功能,实现线上提交履约保证金、评标专家智能化和电子档案数字化管理。推进智慧税务建设,高质量推进新电子税局全量上线,推广金税四期税务人端智慧办公平台,优化取消固定管户后的配套管理机制,构建税费征管新体系。〔市税务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深化信用韶关建设。依托“信用韶关”网站全面归集市场主体信用数据,助力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大力推广“韶关信易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便利融资服务,发挥信用大数据惠民便企作用。〔市发改局牵头〕
(十九)深入推进工程项目分类改革。落实分类改革措施,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外线接入项目等工程分类,精准优化审批事项和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升级完善工程审批管理系统,拓展服务功能,落实《住建部数据标准3.0》要求,全面完成审批事项管理、主要审批事项信息归集、告知承诺制审批等改造内容,推动审批全流程数字化。〔市住建管理局、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二十)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效能。加强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窗口建设,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应用,全面推广二手房预告登记,推进“交地即发证”“竣工即发证”“交房即发证”“抵押即交证”等创新服务,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民生、金融、公安”等服务,全面便民利企。〔市自然资源局牵头〕
(二十一)提升市场主体诉求响应质效。升级优化12345热线平台,全面纳入“粤省心”全流程接办体系,拓展优化12345热线受理渠道功能,开展智能语音导航、智能座席助手、智能派单等智能化应用,实现市场主体诉求转派速度提升10%、按时办结率达98%以上。〔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
五、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
(二十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发展。健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按照省的工作部署,推进“粤平安”综治中心工作台试点建设,以试点镇为支撑,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发展,将基层综合治理中心打造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市委政法委牵头〕
(二十三)推进人社数字化发展。推广应用全省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落实创业和灵活就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人社服务“全程网办、跨域通办”,进一步拓展我市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范围。〔市人社局牵头〕
(二十四)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推进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拓展数字化教育应用场景,开展韶关市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平台应用培训、数字教材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双融双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市教育局牵头〕
(二十五)推进医疗数字化转型。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对接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深化电子健康码应用。加快数字医院建设,打造示范性数字医院和示范性应用场景。开展数字医共体建设试点,建设县域数字化医共体示范项目。〔市卫生健康局牵头〕
(二十六)加强林业数字化应用。深入实施绿美韶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开展林分优化、林相改善,统筹规划全市“山上山下”造林绿化格局,实施林分优化提升17.75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8.64万亩。落实年度造林结果落地上图矢量化。〔市林业局牵头〕
(二十七)深化自然资源数字化应用。依托市时空数据管理平台,实施基础底图数据汇聚治理,充分发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共享中枢作用,打造共建共用共享的数字韶关统一时空基底“一张图”,强化“一张图”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应急指挥等领域政务信息化项目中的应用。新增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增强自然资源动态感知、实时监测、自动预警、模拟推演、便捷服务等能力。〔市自然资源局、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二十八)完善生态环境数字化应用。优化完善土壤、环保督察等业务应用,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及业务深化整合,持续升级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优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功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二十九)推进文旅数字化发展。启动建设智慧图书馆,接入“粤读通”服务,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互通互认“一证通”,促进馆际间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共享。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新媒体等数字化平台,开展数字化精品剧目展演和活动直播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深化旅游大数据治理,持续推进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智慧旅游专题建设,实现旅游数据精准分析。〔市文广旅体局牵头〕
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
(三十)建设完善政务云网基础设施。推进政务云升级扩容,建成联通、电信、移动3个政务云分节点,提供计算、存储、安全的云资源服务,拟订《韶关市数字政府政务云资源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加强云资源精细化管理调度能力。推动政务外网“一网多平面”升级改造,加快基础网络IPv6改造进程,实现市级骨干万兆、千兆到县、百兆到镇、50兆到村,全面支撑各地各单位政务信息系统部署运行。〔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三十一)强化网络安全保护。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重要网络、系统、核心数据台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一体化网络安全管理运营,建立数字政府安全运营工作规程,常态化开展安全培训、监测、测评、检查、审计、风险排查和供应链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信息共享通报机制,不断提升数字政府网络安全评估指数。举办第二届“丹霞杯”网络安全实战攻防演练活动,组织参加“粤盾2024”“粤网安2024”等网络安全攻防演练,通过实战提升网络安全意识、防护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三十二)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信创改造。推广使用省综合服务网,制定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信创改造计划。充分发挥市信创适配中心作用,规范信创适配中心运营管理工作流程,开展项目信创技术路线评估、信创产品符合性确认、信息系统信创符合性测试和部署验证。加快推动商用密码应用,增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市密码管理局、市政务和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释放数字化发展创新潜能
(三十三)加强数字化整体统筹。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机构改革的要求,优化机构调整,充分发挥数字政府牵引和支撑作用,健全市县联动工作体系,形成推动全市数字化发展合力。落实国家奋力开创数据工作新局面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省试点落户韶关。加强全市统筹谋划,充分发挥数据事务中心作用,不断探索“政企合作、管运分离”模式,进一步提升数字政府建设运营能力。〔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三十四)推进数字政府均衡化发展。深化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均衡化发展行动,紧扣省均衡化发展39项指标任务要求,加快入库项目落地实施,强化奖补资金执行的监督指导,圆满完成省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各项指标,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促进韶关全面数字化发展。〔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三十五)构建高效协同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市县一体化协同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全市项目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全力推动数字政府集约化水平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应用“粤复用”平台,推动“一地创新、各地复用”建设模式走深走实,促进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提速增效。完善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加强粤政易业务应用服务质量管理。〔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
(三十六)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大数据人才继续教育,举办广东省大数据工程技术人才职称政策宣贯会,充分发挥职称评定“牵引”作用,促进全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数字化教育培训,培养数字化思维,提升干部队伍数字化能力,推进数字化人才培育发展。〔市政务和数据局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