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以全面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为抓手,建立健全“三个机制”,在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上精准发力,为讲好韶关红色故事,解码红色基因注入强劲动能。
形成“1+N”联动机制。积极对上衔接,争取有力支持,2023—2024年,连续两年承办由省委党史研究室、韶关市委联合举办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积极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多维度解读韶关红色基因,有力扩大了韶关红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得到市委和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通报表扬。积极申报省委党史研究室年度重点合作项目——《从山区开发到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韶关实践研究》课题,深入推进“新时代广东创新创造史记录与研究”丛书、《中共广东省委工作纪事》韶关组稿任务,全面记述韶关发扬红色传统,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辉煌历程。加强对10个县(市、区)党史工作的业务指导,通过开展业务培训、专项指导、文稿评审等方式,共同推出《韶关市红色革命遗址大通览》《韶关市红色村》等一系列党史精品力作,推动形成上下联动、衔接贯通的党史工作机制,实现党史工作的“优势叠加”,让党史工作从“单兵作战”变为“团队作战”。
建立“部门+社会”协同机制。坚持“开门办史”,加强与市纪委监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推出《韶关红色廉洁故事》《韶关市脱贫攻坚口述史》《东江纵队在韶关》等多部党史书籍,联合市社科联举办韶关红色故事讲演大赛,协同宣传部门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宣传工作,共同携手赓续红色血脉,有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积极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党史工作机制,在高校、党校设立党史研究基地,深化“史志专家+史志工作者+史志爱好者”三支队伍建设,制定《韶关市党史方志专家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组建由全国学界和业界专家、学者组成的韶关市党史专家库。以重要项目为牵引,主动吸纳专家参与韶关党史三卷编纂、党史方志馆建设等重点工作,为全市打造广东红色教育高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与市社科联建立课题合作机制,创新开展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党史特别委托项目)研究工作,吸引了众多高校、党校、文博系统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已成为深耕韶关红色文化研究的一大学术交流平台。
构建“红色+科技”宣传机制。线下,着力构建“一馆多站”宣教矩阵。聚焦“一馆”,加快推进市党史方志馆建设,全力打造特色馆,使韶关红色文化得到充分展示。突出“多站”,围绕“建、管、用”问题,一体推进党史方志驿站示范站点建设,推动党史方志驿站扩面提质,发挥作用。线上,启动韶关市红色革命遗址和地情数据库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以建立集实地参观打卡、VR线上体验、AI音频导览等于一体的党史学习智慧云平台为目标,对全市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努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党史学习阵地。同时,用好“韶关史志”公众号、部门频道栏目、网站等宣传阵地,探索新媒体传播新途径,推出系列短视频20部,其中《八一小学——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评为“知史爱史 学史力行——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短视频展播”活动短片类“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