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市审计局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市委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审计委员会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主责主业,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独特作用,以高质量审计监督助力韶关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聚焦服务大局履行审计职责,以高质量审计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紧盯关系全市发展大局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谋划推进审计工作,更有效发挥审计的独特监督作用。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大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审计力度,紧盯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密切关注项目投资情况、绩效情况,找准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促进有效投资落地。围绕稳经济增长,加大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推动破解政策落实“中梗阻”难题,促进各项政策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围绕财政资金管理,继续盯紧看好宝贵的财政资金,及时揭示和解决财政资金损失浪费、低效闲置等问题,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强化预算约束,严肃财经纪律,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推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围绕数字政府建设,重点关注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及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审计在维护网络安全、规范信息化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紧扣“提质”“护绿”“增效”三篇文章,加强对市区污水管网建设、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审计监督,加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力度,助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韶关样板。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将看好用好民生资金作为审计最大的为民情怀,加强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资金项目,以及各类社会公益性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及时揭露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促进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密切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金融、国有资产、能源等领域的风险隐患,注意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重大风险,在助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上体现审计担当。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加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坚决揭露违纪违法问题,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促进领导干部担当作为。
二是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深刻领会把握依法审计的重要要求,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要求,依据新修订审计法、法定职责权限及程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审计工作,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维护审计权威性和公信力。立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定位,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常态化、全覆盖的监督检查。每年对本级预算执行、决算草案和一级预算单位进行审计,对其他审计对象五年轮审一遍。聚焦财税金融领域,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继续深化财政审计改革,推进“1+N”对市县两级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审计的模式,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金融风险防控,织密织牢财税金融安全网络。加强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的审计,重点关注重大项目投资落地、“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实、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情况以及“六稳”“六保”工作落实等,促进重大政策落地见效。
三是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落实中央两办规定和省若干措施精神,聚焦干部管理和作风领域、机关综合效能、基层治理等领域,切实加强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审计委员会定期听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汇报、联席会议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平台作用,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统筹推进、信息互通、计划协商、实施协同、结果共用等工作机制,增强监督合力。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合理确定各类领导干部的审计周期、频次及审计形式,重点加强对地方党委、政府、重点部门单位以及大型国有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原则上5年一轮审。建立常态化审计结果运用工作机制,落实与市纪委监委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线索移送力度;推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建立教育提醒机制,制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重点风险提示清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知识纳入党校处级班、中青班培训内容,推进领导干部履职担当、审慎用权。
(二)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和审计成果运用,有力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一是坚持审计理念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工作效能。落实“稳”的要求、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把推动防范化解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坚持每年有所侧重,每个审计项目有所突破,既要做到审计有广度,更要做到审计有深度,杜绝“雨过地皮湿”的全覆盖,真正做到党委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到哪里,确保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持续增强“经济体检”的敏锐性、预判性和精准度,做到善于用政治眼光分析审计发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善于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韶关改革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提出更贴实际、更加合理、更有精度的审计建议,补齐改革发展中的制度短板、体制机制上的管理漏洞,促进把韶关的事情办好办成。
二是完善审计工作机制,提高审计监督水平。要把中央、省和市的精神领会好,领会透,善于抓大事、谋大事,科学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加强项目指导、坚持上下联动,编制中长期审计项目库,强化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规划和计划的衔接,加快形成全市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审计工作格局。把牢审计质量“生命线”,强化对全市审计质量的专项检查,落实研究型审计要求,将审计研究深入到“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线研究立项、实施审计,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分析提炼、提出建议,加大重要审计信息向市委、市政府报送频次,积极发挥审计参谋助手作用。扎实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健全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与审计监督“三类监督”贯通协同高效机制,不断完善审计整改督办机制,建立审计整改动态台账“挂销号”制度,强化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责任落实考核,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细落实,充分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三是落实容错免责机制,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把促进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赋能增效和战略支撑作用作为审计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任务,做到既依法审计,又大力保护、支持和推动改革发展中的创新探索,做到不以成绩掩盖问题,不以个别特殊问题否定成绩,为改革的实干者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在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方面发挥审计独特优势,发挥审计监督促进改革的积极作用。贯彻落实《韶关市审计局关于在审计工作中落实容错免责要求的意见(试行)》,实现审计监督既有“硬度”又有“温度”,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作为的干部加油鼓劲,奋力推动韶关改革创新的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三)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为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一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全市各级审计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省委审计委员会和市委审计委员会的决策部署,充分履职尽责。要把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作为重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讲政治要求贯彻到请示报告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对不按规定程序和方式请示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规依纪予以追究责任。健全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工作机制制度,完善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审计监督重大事项督察督办制度。持续巩固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市委审计办的作用,加强对县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支持和指导县级审计机关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和水平。
二是压实局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构建从党组书记、分管局领导、机关党委、党支部书记到审计组临时党支部书记层层抓落实的“五层塔形”工作责任制。强化审计机关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严格落实审计机关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同向合力推动审计机关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对审计权力行使的全过程监督,持续开展审计一线勤政廉政情况检查回访,力促审计干部职工遵守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八不准”工作纪律,防范审计监督“灯下黑”。
三是推动审计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强化政治机关建设,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实施新一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加强对县级审计机关党建工作的指导,强化审计组临时党支部建设,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做到“审计工作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以良好审计业绩彰显党建工作成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挥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打造充满活力的审计干部队伍。实施人才强审战略,通过调任遴选公务员、引进丹霞英才、招录审计服务中心人员等方式优化审计干部队伍结构,形成合理人才梯队,让韶关审计事业后继有人。坚持在审计一线锤炼干部过硬本领,落实“以干代训”工作机制,持续选派优秀干部参加审计署、省审计厅组织的审计项目、业务培训和省委巡视、市委巡察等专项工作,推进干部上挂下派、交流任职、轮岗交流,培养“能查、能说、能写”的审计干部。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优化选人用人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平时考核机制,完善精准考核、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让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审计干部脱颖而出,激发审计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