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测发生趋势
据我市各地植保站近期田间调查情况,结合晚稻品种布局、生育期、气候条件和历史资料等综合分析,预计晚稻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具体趋势预报如下:
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70万亩次。
稻飞虱: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85万亩次,第六代为褐飞虱、白背飞虱混合发生,第七代以褐飞虱为主,低龄若虫盛发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钻蛀性螟虫: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以二化螟、大螟为主,发生面积约50万亩次。
穗颈瘟:预计在历史病区、感病品种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12万亩次,山边田、偏施氮肥田可能发生较重。
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80万亩。
稻曲病: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0万亩。
此外,稻瘿蚊、稻杆潜蝇、胡麻叶斑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田鼠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二、预报主要依据
(一)田间病虫发生情况
稻纵卷叶螟:市站近期在武江龙归、乐昌乐城、始兴顿岗等乡镇调查,田间卷叶明显,卷叶率一般0.3-1.2%,高的5.3%,亩蛾量一般152-335头,高的2500头;亩幼虫量一般290-530头,高的约2900头;田间产卵量不高,一般3500-4800粒/亩。南雄站近期调查,亩蛾量一般为234-600头,最高为2501头,平均为340头。田间卷叶局部发较重,卷叶率一般为0.6-2.1%,最高为4.4%,平均为1.2%。乳源站近期调查,平均亩蛾量20头,高的196头;平均亩幼虫量246头,高的约808头;田间产卵量不高。稻飞虱:市站近期调查,田间稻飞虱主要为白背飞虱成、若虫,褐飞虱数量不高,褐比率一般在10%左右。百丛成若虫量一般230-470头,高的约870-1140头。南雄站调查,稻飞虱每百丛禾虫量一般为30-430头,最高为1170头,平均为363头,以褐飞虱若虫为主。钻蛀性螟虫:田间钻蛀性螟虫中等,局部偏重发生,以二化螟为主。市站近期调查,田间枯心率一般0.3-0.5%,高的1.2%,平均亩幼虫量约180头。仁化站调查,田间钻蛀性螟虫普遍发生为害,发生田块的平均枯心率为0.05%,高的达0.87%,亩残虫量一般为76—142头,局部多的达645—803头/亩。乳源站调查,田间为害株率0.1%,高的0.6%,平均亩幼虫量约52-225头。南雄站调查,钻蛀性螟虫枯心率较低,一般为0.13-0.25%,最高为0.52%,亩有效残虫量一般为38-128头,最高为399头。稻叶瘟:根据全市各级植保测报站的调查情况,历史病区个别田块感病品种出现叶瘟,病叶率不高。南雄站调查,美香占2号等常规优质稻,叶瘟发病普遍,病叶率一般在0.57-2.60%,最高7.39%。乳源站调查,平均病叶率4.3%,最高9.2%。我市晚稻常规稻品种种植面积较大,抗性普遍较差,利于稻瘟病发生。纹枯病:根据各地情况,稻纹枯病目前总体中等发生,进入发病上升阶段。市站调查,病株率一般在6.3-8.7%,高的33.1%;病丛率一般在9.8-12.7%,高的28.6%。南雄站调查病株率一般在1.03-8.20%,最高为25.81%;病丛率一般5-31%,最高为72%。乳源站调查,病株率平均为4.4%,最高为10.8%;病丛率平均12.3%,最高为28.6%。
(二)气候条件
我市为粤北山区气候,近期高温少雨,未来受秋台风“摩羯”影响,可能造成“两迁”害虫迁入,若晚稻破口抽穗期间出现阴雨天气情况,有利穗颈瘟、稻曲病等病害的流行发生。
(三)栽培条件
全市晚稻美香占2号、马坝银占、十九香等常规稻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常规稻普遍抗性较差,且连续多年种植,抗病性有下降的可能,如不加强田间管理,将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危害。
三、防治意见
(一)做好晚稻病虫害监测调查。我市晚稻大面积破口在9月中旬至下旬前期,破口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未来台风天气可能造成迁飞性害虫迁入为害,各县(市、区)植保部门要加强田间监测调查力度,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
(二)及时指导防控。各县(市、区)植保部门要结合本地晚稻种植情况,抓住病虫防治关键时期,抓准时机指导农户施药防治。实行“早破口、早打药”,在破口前3天施药1次,主治穗颈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兼治纹枯病、稻曲病,隔7天后再施药1次,注意防治第七代褐飞虱。
(三)科学选药用药。防治稻纵卷叶螟、钻蛀性螟虫选用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四唑虫酰胺等;防治稻飞虱可选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呋虫胺、烯啶虫胺等;防治穗颈瘟、胡麻叶斑病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嘧菌酯等;防治纹枯病可选用噻呋酰胺、井冈霉素、苯甲·丙环唑、丙环·嘧菌酯等;防治稻曲病可选用戊唑醇、苯甲·丙环唑、井冈·蜡芽菌等;防治细菌性病害可选用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噻霉酮、噻森铜、春雷霉素等。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