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大地的褶皱里,韶关市曲江区白土镇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农业佳话——从宋代农耕文明中走来,携“中国草菇之乡”的深厚积淀,如今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为新起点,用科技创新为传统食用菌产业注入“智慧基因”。这里没有冰冷的技术堆砌,只有“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的生动实践,让千年农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粤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筑起一座充满温度的“新高地”。
白土镇的底气,藏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代代相传的产业初心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送来温润的风,年均1650毫米的均匀降水、充足的光照与漫长的无霜期,为食用菌生长铺就了“天然温床”;“天鹅形”丘陵坡地勾勒出多样地形,境内优质白泥(高岭土)资源更添自然馈赠。这份馈赠,被白土人珍视了300余年——从传统人工栽培到如今的工厂化生产,他们始终守护着“中国草菇起源地”的招牌,更在近年交出亮眼答卷:2021年成为省级食用菌特色专业镇,2022年推动河边村获评省级食用菌专业村,2024年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每一步都踏在“传承中创新”的坚实道路上。
而让这份“积淀”蜕变为“突破”的,是一场精准发力的强镇项目建设。“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尽显协同智慧,聚焦技术研发与品牌推广,为产业“铸魂”;设施升级与精深加工,为产业“强体”。而上乡村、下乡村、河边村等传统优势产区,则成为这场产业升级的“核心试验田”。
试验田里结出的“果实”,处处透着“以人为本”的温度。粤北食用菌双创综合开发中心不只是“科技引擎”,更是农户的“技术靠山”——研发的菌种改良技术、智能化栽培工艺,会通过示范基地与培训班送到田间地头;与高校合作开设的课程,让农民也能变身“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善美韶农高素质农民示范区里,“培训+示范”双管齐下,从标准化种植到电商营销,手把手教农户破解“种得好却卖不好”的难题;名优南华草菇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引入智能温室与质量追溯体系,让“靠天吃饭”的草菇有了稳定品质,更让农户的收成有了“定心丸”。就连“南华草菇”区域品牌的培育,也不只是简单的营销,而是通过讲好品牌故事、拓展电商渠道,让白土的菌菇从“农家货”变成“全国俏”,让农户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
这份“温暖答卷”的背后,是三条清晰的发展路径在支撑。以星河生物、广东沐和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当起“领头雁”,整合资金、技术与市场资源,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与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则让实验室里的成果快速落地——从草菇智能化生产装备到精深加工工艺,每一项突破都瞄准产业痛点,填补行业空白;而“南华草菇”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的“双轮驱动”,则让白土菌菇既有“集体名片”的底气,又有“个性招牌”的活力,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如今走进白土镇,科技赋能的成效早已融入产业的每一个环节。星河生物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破解了草菇工厂化“装备与工艺不匹配”的难题;近3年22项国家专利落地,让真姬菇、杏鲍菇的工厂化栽培效率比传统种植提升3-5倍,占据全省60%的市场份额;真姬菇拿下“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与绿色食品“双认证”,白玉菇获“粤字号”认证,香菇通过有机认证,每一份荣誉都是消费者对“白土品质”的认可。更让人欣慰的是,2024年全镇食用菌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带动5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科技的“硬实力”,最终变成了农户手中的“好日子”。
回望来时路,白土镇的经验里藏着“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他们锚定国家重大项目攻克核心技术,让白土成为全国食用菌智能化技术的“输出地”;构建多元化产学研平台,让博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小院扎根田间,让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布局知识产权体系,选育“星河一号”草菇新品种,用专利保护创新成果;更探索“农林废弃物-菌包-食用菌-有机肥”的循环模式,每年消纳万吨农林下脚料,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就连“光伏+食用菌”模式,都让土地实现“棚上发电、棚下种菇”的高效利用,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
站在新起点,白土镇的未来蓝图更令人期待。计划新增的2-3个智能化生产车间,将让优势菌菇产能再上新台阶;金耳、灰树花等珍稀食用菌的研发,将为产业打开更高附加值的空间;而“产业+文旅”的融合探索,更让人向往——南华草菇基地里的观光工坊,将让游客亲手体验种菇乐趣;食用菌主题旅游景点,将串联起周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让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走进白土,不仅带走菌菇特产,更留下对乡村的美好记忆。
从300年传统栽培到国家级产业强镇,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当家”,白土镇用食用菌产业的蜕变证明:科技从来不是疏远的“利器”,而是能扎根土地、温暖人心的“伙伴”。这里的每一朵菌菇,都承载着农民的期盼与乡村的未来;这里的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在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粤北答卷。未来,这座粤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