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述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的结构材料和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新材料技术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
二、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发布《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我国将建设1个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受政策利好,新材料产业将快速发展,聚势成链。产业链上游包括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纺织材料等,中游新材料主要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类,下游应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纺织机械、建筑化工、家电行业等行业。
图1 新材料产业链全景图
三、上游分析
1.钢铁
粗钢是指完成了冶炼全过程、未经塑性加工的钢,是以铁为主要元素、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并含有其他元素的金属材料。2020年以来,我国在“双碳”背景下,粗钢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达10.19亿吨。
图2 2019-2023年中国粗钢产量统计情况
2.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需求量一直较高,多年来产量保持增长趋势。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7469.81万吨。其中,精炼铜、原铝、铅、锌产量分别为1298.8万吨、4159.4万吨、756.4万吨、715.2万吨。
图3 2019-2023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统计情况
3.建材
建材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主要产品为水泥和平板玻璃。
(1)水泥
水泥主要用于制作混凝土、砂浆、砖块等,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2023年我国水泥产量达20.23亿吨,同比下降0.7%。
图4 2019-2023年中国水泥产量统计情况
(2)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具有透光、透明、保温、隔声,耐磨、耐气候变化等性能,通常用于窗户、玻璃门、透明墙和挡风玻璃。2023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达96941.79万重量箱,同比下降3.9%。
图5 2019-2023年中国平板玻璃产量统计情况
4.化学纤维
化学纤维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目前,化纤工业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化学纤维产量平稳增长。2023年中国化学纤维产量达7127万吨。
图6 2019-2023年中国化学纤维产量统计情况
5. 上游主要企业
四、中游分析
1.新材料产值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2019-2022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从4.5万亿元增长至6.7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2023年总产值达到7.9万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8.6万亿元,2025年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图7 2019-2023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统计情况
2.新材料产业结构占比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进口替代的过渡阶段,与美、日等优势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新材料细分产业结构来看,特种金属材料、现代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占比较高,分别为32%、24%和19%。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占比较小,分别为13%、9%和3%。
图8 中国新材料行业细分产业结构
3.超导材料市场结构
超导材料具有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零电阻、完全抗磁性和宏观量子效应,是国际公认可引发产业变革的重大颠覆性技术方向,在能源、信息、医疗、环保、交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根据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可将超导材料分为低温超导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低温材料应用规模已占到超导材料市场的95.61%左右,当前已实现商业化超导材料包括铌钛(NbTi)和铌锡(Nb3Sn)。高温超导材料在制造工艺上必须克服加工脆性、氧含量的精确控制及与基体反应等问题,因此价格昂贵,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
图9 超导材料市场结构
4.石墨烯市场规模
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但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几乎完全透明,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于纳米碳管和金刚石;电阻率比铜、银更低,是目前世界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近年来,中国石墨烯产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石墨烯行业调研分析及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约为335亿元,同比增长26.42%。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386亿元,2024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41亿元。
图10 2019-2023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
5.纳米材料市场规模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面临重大战略需求,进入发展关键窗口期。以纳米材料等先进新材料为代表的关键核心领域,正成为全球未来竞争的焦点。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纳米新材料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与前景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纳米材料市场规模达2031亿元,同比增长9.89%。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2270.1亿元,2024年将达2490亿元。
图11 2019-2023年中国纳米材料市场规模
6.新材料企业注册情况
近几年,中国新材料相关企业注册量总体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2019年-2023年我国新材料相关企业注册量由10.28万家增至41.20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1.5%。从企业总数来看,目前我国现存新材料企业数量达165.13万家。
图12 2019-2023年中国新材料相关企业注册情况
7.中游主要企业
目前,新材料行业相关上市企业数量较多,共计300余家。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新材料企业百强榜》(以下数据选取前50名企业),榜企业去年平均营收达到115亿元,其中营收最高的是华友钴业,其营收达到600多亿。在本次上榜的企业中,关键战略材料企业数量占比最多,达58家;先进基础材料上榜企业36家;前沿材料上榜企业有6家。
五、下游分析
1.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图13 2019-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统计情况
2.航空装备
近年来,中国航空装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中国航空装备市场规模达1275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83%。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中国航空装备市场规模将达1390亿元,2024年有望增至1455亿元。
图14 2019-2023年中国航空装备市场规模统计情况
3.医疗器械
由于临床需求持续上升及医疗器械的不断创新,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有望持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23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358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1300亿元。
图15 2019-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统计情况
六、产业动态
(一)绿色纤维新材料创新产业峰会暨汇隆新材战略发布会成功举行
8月29日,“新质绿纤 永续未来”绿色纤维新材料创新产业峰会暨汇隆新材战略发布会在德清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汇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涤纶长丝分会及流行趋势研究与推广工作室协办;聚焦绿色纤维新材料在纺织供应链中的创新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前沿趋势预测、可持续发展前景等话题,旨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共谋中国纺织工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二)首设新材料专区 第七届进博会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将首次设立新材料专区,为新材料产业国际合作与发展提供支持。目前,确定在新材料专区“首秀”的,有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的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此外,还有一些新材料产业的“隐形冠军”企业。据了解,第七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已吸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企业报名参展,展览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
(三)《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1.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创新集群与产业创新平台。围绕广莞深前沿新材料创新走廊,构建全球顶尖综合性材料科学研究创新集群。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先进能源省实验室等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新材料综合性研究基地与原始创新高地。
2.制造技术提升工程。围绕前沿新材料研制的核心装备、精密仪器设备以及关键部件,系统开展科技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国产化进程;围绕前沿新材料产业重点产品,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找准短板,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一批国外垄断的前沿新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高端产品;加强对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和探索,加快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升前沿新材料产业对我省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和保障。
3.产业培育孵化工程。加快对接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成果,加速科研成果的快速落地转化与应用推广,推动中国纳米谷等产业综合性载体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公共研发平台、中试验证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研发成本;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组建前沿新材料产业基金,建立专业型孵化器、加速器;围绕我省相对优势的新型显示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超材料等建立一批国际领先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基地与园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4.应用示范与推广工程。支持建立新材料测试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相关行业中心以及区域中心的建设,为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质量鉴定和应用评价;建设一批前沿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推动新材料应用验证和示范推广;探索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补偿机制,鼓励开展首试首用试点工程;逐步建立我省前沿新材料产品的质量、责任风险保险机制,降低下游用户使用风险;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前沿新材料测试评价和应用验证,编制前沿新材料应用指引,突破“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瓶颈。
5.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专注擅长领域,加强技术储备,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领军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大企业、小企业抱团创新和发展。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单项冠军”企业。
6.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工程。开展标准化应用示范,鼓励相关社会团体和企业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标准化信息平台上公开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信息,加强标准宣贯、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作用,支持前沿新材料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和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紧跟国际标准化动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鼓励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支持前沿新材料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储备运营。深入开展前沿新材料产业专利导航,建立细分领域专利数据库。开展前沿新材料发明专利优先审查和专利快速保护工作,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商产业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财富网、新浪财经、胡润研究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经济日报)
【招商小知识】
1.土地出让分类
土地出让一般分为五类:商业用地、综合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二条,各类用地出让的最高年限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2.土地出让方式
土地出让方式是指土地使用权取得者取得用地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土地资产处置的一种方式,出让方式有挂牌、协议出让、招标和拍卖四种形式。中国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居住用地70年,商旅、娱乐用地40年,其他用地50年。
3.土地出让金
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性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按规定向受让人收取的土地出让的全部价款(指土地出让的交易总额),或土地使用期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续期而向土地管理部门缴纳的续期土地出让价款,或原通过行政划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按规定补交的土地出让价款。
土地出让金一般计算办法:
(1)有实际成交价的,且不低于所在级别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按成交价不低于40%的标准计算出让金,若成交价低于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则依照全部地价40%计算。
(2)发生转让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时,按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40%计算。
(3)通过以上方式计算的土地出让金数额,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有异议的,由受让人委托有资质的土地估价机构进行评估,按评估价的40%计算土地出让金。
(4)划拨土地使用权成本价格占土地价格的最高比例不得高于60%,在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计算出让金时,必须将成本价格换算成市场土地价格,再按不低于40%的标准计算土地出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