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述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饮片、中成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生物医药是生物经济的核心产业,也是全球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事关民生福祉。随着行业环境、资本市场利好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技术得到发展,在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纳米生物、成像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因此总的来说,在政策、资本、技术等因素催化下,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创新实力稳步增强,规模加速扩张。
二、产业链
生物医药上游为中药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药用辅料、培养基、生物材料、医药装备等;中游包括各类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下游药品流至各种线下渠道及线上渠道,最终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亦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制剂生产国。
图1 生物医药产业链结构图
图2 生物医药产业链全景图
三、市场现状分析
1.生物医药市场规模
近年来,政府鼓励将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为医药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2023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达19548亿元,同比增长4.64%。
图3 2019-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统计情况
2.生物医药市场结构
按照原料来源、生产工艺划分,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可分为化学药、生物药以及中药三大板块,其中生物药市场潜力巨大。从市场份额来看,化学药占比最大,达48%;其次为生物药,占比达27.35%;中医药占比达24.64%。
图4 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结构占比情况
3.化学药
在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增加和医疗支出增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带动下,我国化学药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我国化学药市场规模为9383亿元,同比增长6.15%。
图5 2019-2023年中国化学药市场规模统计情况
4.生物药
生物药目前在中国医药市场中的占比第二,增速数倍于同期的化药及中药板块。2023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为5347亿元,同比增长19%。
图6 2019-2023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统计情况
5.中医药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以及人民健康意识增强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呈稳步增长的态势。2023年我国中医药市场规模约为4818亿元,同比增长6.9%。
图7 2019-2023年中国中医药市场规模统计情况
四、重点企业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些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才资源丰富而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热点区域。
图8 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
1.上海医药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医药)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规模较大、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医药产业集团之一,其业务覆盖医药工业与商业两大领域,产品覆盖化学和生物药品、现代中药和保健品,聚焦抗肿瘤、心脑血管、精神神经、抗感染、免疫调节、消化代谢和呼吸系统等多个治疗领域,综合实力在中国医药企业中名列前茅。
2023年,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602.95亿元,同比增长12.21%。其中,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62.57亿元,同比下降1.87%;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2340.38亿元,同比增长14.04%。剔除一次性损益影响后,归母净利润为49.19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工业板块贡献利润21.16亿元,商业板块贡献利润33.50亿元。同期,研发投入26.02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9.91%,位居行业前列;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52.32亿元,同比增长10.29%,实现高质量发展。
2.白云山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白云山)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综合性医药企业,主要从事中西成药、化学原料药、天然药物、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制造与销售;西药、中药和医疗器械的批发、零售和进出口业务;大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养老等健康产业投资。
2023年,白云山实现营业总收入755.15亿元,同比增长6.68%。其中大南药板块实现收入108.89亿元,同比增长4.09%;大健康板块收入111.17亿元,同比增长6.15%;大商业板块收入527.62亿元,同比增长7.39%。归母净利润40.56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未来,白云山将加快发展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医药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3.复星医药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医药)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植根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药商业领域。
2023年,复星医药实现营业收入414.00亿元,同比减少5.81%。其中,制药业务共实现营收302.2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进一步提升至73%。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分别实现营收43.90亿元、66.72亿元,其中医疗健康服务营收增幅较上年同比增长9.74%。实现归母净利润23.86亿元,同比下降36.04%。主要原因是公司新冠相关产品收入同比下降,一定程度制约了其营收增长。而据统计,剔除新冠相关产品(不含新冠相关产品),2023年复星医药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2.43%。未来伴随创新药适应症的获批上市,以及研发领域带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复星医药在经营端亦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与强化。
4.药明康德
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药明康德)成立于2000年,主要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在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均设有运营基地。药明康德服务范围涵盖化学药研发和生产、生物学研究、临床前测试和临床试验研发、细胞及基因疗法研发、测试和生产等领域。
2023年,药明康德实现营业收入403.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1%。其中,化学业务板块收入291.7亿元,同比增长1.1%。测试业务收入65.4亿元,同比增长14.4%;生物学业务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3.1%;高端治疗CTDMO业务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0.1%。归母净利润为96.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0%。未来,药明康德有望继续利用其在全球医药研发服务中的领导地位,实现持续的业务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5.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南白药)成立于1971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企业。历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重要企业之一。经营涉及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饮料的研制、生产及销售;医疗器械(二类、医用敷料类、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日化用品等领域,是云南省实力最强、品牌最优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2023年,云南白药实现营业收入为391.11亿元,同比增长7.19%。其中,药品事业群实现营业收入64.81亿元,同比增长8.16%;健康品事业群实现营业收入64.22亿元,同比增长6.50%。归母净利润为40.94亿元,同比增长36.41%。期末资产总计为537.8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5.03亿元,显示出公司稳健的财务状况和健康的现金流,有利于支持公司的长远发展。未来,随着新产品的逐步推向市场,云南白药有望继续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
五、相关政策
★2024年5月,广东省科技厅印发《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推动具备条件的化工园区规划建设化学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探索实践'总部+基地’协同发展路径和药物分阶段生产新模式”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鼓励医疗机构通过日间康复、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将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支持开展老年康复评定、康复指导、康复随访等服务,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扩大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发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中医药服务,推动研发中医康复器具。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全面服务澳门创新资源融资需求。鼓励吸引汇聚全球优质资本和国际创新资源,支持合作区牵头建立与境内外主流证券交易机构合作交流机制,畅通创新企业投融资渠道,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葡语系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促进深海深空、无人体系、生物医药、新型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服务支持澳门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明确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投产,鼓励外商资企业依法在境内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优化已上市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境内生产的药品上市注册申请的申报程序。
★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生物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推动抗体药物、重组蛋白、多脑、细包和基因治疗产品等生物药发展,鼓励推进慢性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和罕见病的原创药物研发。
六、产业动态
(一)先博生物细胞治疗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项目落地江北新区
签约仪式在生物医药谷举行
2024年2月26日,先博生物细胞治疗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项目落地江北新区签约仪式在生物医药谷举行。据悉,先博生物在江北新区投资建设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化基地,整个项目占地约13000平方米,将用于其自主创新研发的通用型CAR-NK细胞治疗产品和BiTE 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产业化。项目将带动生物酶、试剂、医药原辅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图9 南京江北新区
(二)“中国药谷”依托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北京大兴科技
赋能生物医药产业迈向高端
用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是新药研发领域公认的“双十定律”。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生物医药企业不断借力人工智能的新质力量,尝试打破这一“定律”。如今,有“中国药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在打造“人工智能+”的医药创新生态,通过提高成功率、精准度,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助力生物医药产业迈向高端。
(三)生物医药增加值近40亿元!
深圳市南山区:积极探索“IT+BT”融合发展新路径,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再上新台阶
2024年7月5日,深圳市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在南山医院举行,企业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生物医药“产学研医用”融合创新发展新路径,助力南山生物医药产业再上新台阶。南山区作为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引领区”、医疗器械产业“总部引领区”,南山区拥有迈瑞、康泰、微芯生物、未知君、健康元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38.9亿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值97.8亿元,分别占全市21%、26.7%。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政府网、中商产业研究院、前瞻产业研究院、新浪财经、经济日报、南京发布、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官网)
【招商小知识】
1.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2.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
3.外资
外资,是指其他国家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来本土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目的,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前提下,遵循市场机制法则,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的独资、合资、参股等市场流入的资金。在我国,外资的利用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借款和外商其他投资,其中FDI占有很大比例。
4.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依据我国的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并由外国投资者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5.内资
内资指本地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投资者,来本地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目的,遵循市场机制法则,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的独资、合资、参股合作等而流入的资金。不包括中央和各级政府无偿捐赠等。
6.内资企业
内资企业是指以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国内个人资产投资创办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企业等五类。 投资企业类型选择法是指投资者依据税法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优惠规定,通过对企业类型的选择,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