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启动以来,韶关市供销社紧扣粤北生态发展区定位,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基层组织薄弱、市场竞争力不足、服务功能单一等难题,着力构建覆盖全程、便捷高效、综合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创新机制,重振活力,基层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一)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针对基层社薄弱环节,通过盘活县、镇供销社社有资产,深化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措施,健全供销社组织体系。全市累计建成村级供销合作社113个,升级改造镇级社57个,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示范基地15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35个,其中18家入选省社农服组织名录库。依托市级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对接辐射10个县域助农服务平台及101个实现乡镇全覆盖的镇级助农服务中心。同时,推进"社村"合作试点,南雄市成功获批省级改革试点县,成立“社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村集体持股平台及运营公司,全年实现营收约4500万元,6个试点村分红94万元,有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借鉴该模式,在曲江樟市镇光辉村和浈江区黄浪水村开展撂荒地复耕试点,复耕面积达400亩。
(二)领办农民合作社,强化金融助农。依托产业优势,领办创办粮油、果蔬、茶叶等专业合作社135家,仅2024年就培训农户1.1万人次,有力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为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充分发挥供销社网络优势,积极对接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农业保险等涉农金融服务,推动各县级供销合作社与当地银行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实现金融服务额2.89亿元,其中发放贷款9040万元,承保金额1.99亿元,有效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为农村实体经济补齐关键短板。
(三)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有人种地、能种好地”。对除南雄、乐昌外的农服公司实施组织架构和业务重组,组建韶关供销农服中心,通过整合区域内农机资源,新成立8家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提供"耕、种、管、收、烘、储、销"全程或环节专业社会化服务。2024年全市供销系统共实施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130.5万亩次,完成4万亩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任务。
二、畅通渠道,强化配送,农产品出村进城更高效
(一)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积极参与省供销社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持续完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冷链项目达10个,已建成冷库运营库容10万吨,冷库年平均库容利用率由2023年的27.6%提升至2024年的52.6%。稳步推进浈江柠檬蜂蜜水加工、仁化柑橘商品化处理中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项目,服务农产品流通近4万吨。冷链骨干网的建设有效激发韶关农业经济活力,有力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例如,韶关美之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供销冷链骨干网的冷藏保鲜技术,带动农户将西兰花种植面积从2022年的1000亩扩大至2024年的5000亩。当前,全市供销社系统正围绕丝苗米、仁化柑橘、梅花高山蔬菜等特色优质产业,开展全流程冷链社会化服务,在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降低腐损率和物流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及农民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
(二)健全农资配送网络。依托省社天禾农资公司,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下沉县域市场,构建韶关农资农技服务网络体系。打造韶关区域性农资配送中心,负责全市县镇村各级网点农业生产物资配送,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2024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农资经营企业累计调入化肥11.7万吨、农药1859吨、农膜587吨,有力保障全市农资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三)线上线下双线融合销售。线下持续推进放心农产品产销对接网络,打造全国名优特((韶关)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设立3家韶关市强镇富村农产品体验直营店,对接全市上百家乡镇强镇富村公司,展示各类农副产品600多种。市、县供销社共成立5家直供配送公司,通过建立直采平台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切实解决农民在传统流通体系中面临的环节多、成本高、渠道单一等问题,提升了农民的议价能力和收益空间。2024年,配送公司营业收入达4927万元,累计服务全市50家中小学、师生约1万余人。同时,线上打通农产品产销对接链条,以全国名优特(韶关)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全国消费扶贫平台韶关销地仓为依托,配置五间“韶关甄选直播间”及户外直播设备,通过“线下实体展示+线上电商推介”、“实体店销售+直播带货”等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经营,助力推广包含全市370种强镇富村产品在内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多渠道销售。2024年,韶关销地仓业务消费帮扶采购额超300万元,其他线下销售额700余万元,消费帮扶覆盖8个省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采购区域延伸至广东16个地级市共180个政企采购预算单位。全年全市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1.55亿元。
三、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社有企业与人才建设并进
(一)优化联合社治理结构。优化市、县联合社机构设置与职能,健全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切实发挥联合社机关在行业指导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文件、组织业务培训、强化监督检查等举措,加强对社有企业、基层社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与服务,确保供销合作事业行稳致远。建立常态化业务指导机制,市社定期指导县级社、县级社定期指导基层社,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办公、专题培训等方式,精准帮扶基层解决实际难题,提升运营管理能力。
(二)推进社有企业改革。推动集团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将管理层级由4级压减至2级,并推动集团公司本部20%人员下沉至全资(控股)企业参与并监督经营。构建省市县社有企业发展共商共议机制,每季度召开改革座谈会,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促进横向协同、纵向联动、优势互补、共赢发展。2024年,全市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83亿元,同比增长7.8%;利润总额0.24亿元,同比增长5.3%。
(三)加强人才引育。一方面,针对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通过招录、转任、调任等多种方式,加快引进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及供销合作社职能任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市机关干部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81人,占比69%;涉及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法学、会计学、电商应用等专业的人员共57名,占比49%,实现了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另一方面,强化干部培育,开展“金点子”奖评选活动,激发创新活力,课题征集紧扣供销社改革目标和高质量发展难题,注重对策可行性和成果创新性;实施“履职PK赛”,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成绩纳入考核加分;实施“IDP青年干部培育项目”,为45岁以下年轻干部定制培养计划,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搭建锻炼平台如参与重大项目,完善考核机制。目前,已有一批年轻干部崭露头角,成为中层骨干。
韶关市供销社通过系列改革创新,显著提升了为农服务综合能力,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社企改革、加快数字赋能、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为韶关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贡献更大力量。(韶关市供销合作联社人事监察科 颜毅、练秀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