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人不闲,田畴焕新颜。11月1日,始兴县司前镇李屋村,一畦畦赤松茸种植养料在稻田里整齐排列,吸引了高州市考察团前来交流学习。这里推广的“水稻+赤松茸”轮作模式,正成为始兴落实“百千万工程”、激活冬闲田资源的成功实践。
“水稻+赤松茸"轮作模式,即在稻谷收割后,利用废弃秸秆混合草药渣作为种植基料来种植赤松茸;采收后,菇床废料转化为有机肥直接还田,形成“生态循环+双季增收”的良性闭环。基地里,技术员正耐心向考察团演示种植技巧,介绍管理技术。考察团成员围着技术员,详细询问菌种培育、种植周期、市场销路等问题,还不时用手机拍摄种植流程。李屋基地管理人严玉贵分享着自己的种植感受:“以前晚稻收完,田里就荒着了,现在种上赤松茸,一亩地有两份收入,大家越干越有劲。”
这一变化离不开韶关学院派出的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支撑。自2023年起,驻司前镇的韶关学院科技特派员刘永吉博士团队经过多次调研和试种,结合司前镇气候、土壤特点,开发了高产赤松茸种植技术。今年9月,始兴县稻谷轮作模式迎来首个水稻收割季,在不施肥的情况下亩产超1300斤,赤松茸亩产超6000斤,带动50多户农户参与,联农带农效果显著。
目前,高州市考察团初步和技术团队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今年试种。未来,始兴县将以司前镇赤松茸“稻菇轮作”示范基地为参考,进一步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为“百千万工程”建设贡献始兴力量。(转载韶关日报 罗雅红 刘永吉)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