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始兴县司前镇强镇富村公司黄牛洞种植基地,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导的稻菇轮作生态循环产业化示范项目迎来首个水稻收割季,“稻菇轮作”这一生态模式在田间地头结出实实在在的硕果。
秋日的基地里,连片稻田如金色海洋,一台红色收割机穿梭其间,“隆隆”声中,稻穗被快速切割、脱粒,饱满的谷粒源源不断装入运输车。工人邓贵端穿梭在齐人高的稻丛中,用旗子标记田间障碍物,脸上难掩笑意。“我种了20多年的水稻,没见过这么靓的水稻,刚开始插下去的时候不施肥不撒药,心想要怎么种呢?看到现在的稻秆又高,谷子又饱满,稻菇轮作确实是不错,明年我还要继续种。”邓贵端说。
这份惊喜,源于“稻菇轮作”的生态模式。基地负责人李淑兰指着这片茎秆粗壮、籽粒饱满的稻田介绍,今年5月,赤松茸采收后,废弃的菇渣经处理化作有机肥还田,成了水稻的“营养餐”。李淑兰说:“这个稻秆是青绿的,但是稻穗却是金黄的、饱满的,说明这个田的肥力足够。利用稻田种菇,菇渣肥田的生态循环,种出来的是生态好米。下一步,我们收完稻子以后就要开始新一轮的赤松茸种植,预计今年的种植面积要增加到50亩。”
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23年下半年进驻始兴后,便在司前镇打造稻菇轮作示范基地。如今,这一模式不仅让土地“生金”,还成了职业教育的实践课堂。
“双百行动”高校驻县服务队副队长介绍:“今年4月,始兴县的稻菇轮作技术被评为广东省‘三年初见成效’系列100个典型案例,跻身农业应用场景首批35个项目之一。‘双百行动’以来,我们带动始兴县中等职业学校,全程参与到这个基地的种菇到种水稻中,目的是让始兴中职师生能够把自己的所学以及所得用于始兴县的乡村振兴行动当中。”
从菇棚到稻田,从废料到肥料,稻菇轮作的循环故事,正在始兴的沃土上续写新的篇章。(转载韶关日报 杨瑞莲 杨兰)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