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古村活化利用、乡村产业振兴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城乡协调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养老服务中心:打造粤北康养新标杆
记者近日从武江区了解到,在龙归镇凤田村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近百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内外抹灰、装饰装修等作业。武江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自2025年2月21日开工以来,一直保持着“日日有进展、月月见形象”的建设速度。
该项目位于龙归镇凤田村,总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491张,涵盖标准康养楼、高端康养楼、医技楼等功能区域,并联动武江区中医院分院、老人大学等资源,形成“医养+文旅+社区”的生态圈。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主体建筑已封顶,预计2025年底完工。”
据悉,该项目作为区重点民生工程,建成后将构建“医养+文旅+社区”的养老生态圈,并联动区域农文旅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康养品牌,大幅提升区域养老服务硬件水平,解决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问题,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各地的养老群体,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活化古村群楼:文旅融合点亮乡居生活
在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一座由废弃古屋改造而成的“古村书屋”成了当地的新晋网红打卡点。这座保留了客家建筑风貌的复合空间,集书屋、清吧、特色餐饮于一体,自7月试营业以来,受到了村民和游客的热烈欢迎。
书屋运营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经营的场所主要是有书屋、清吧,餐饮包括奶茶、咖啡、特色小吃。目前因为假期,珠三角过来的游客也比较多,本村的村民也经常过来游玩,人流量还是不错的。”
南塘村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湖心坝客家群楼,是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该村充分挖掘本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悠久的建筑遗迹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民宿、旅游、观光产业。
村党总支书记沈成柱表示:“我们村在去年就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这个公司就是我们全村人参股入股的一个公司,主要是负责运营我们古村落的一些资源。通过这样运营书屋,可以每年为我们村增收10万元以上。”
产业振兴:千亩果园绘就共富画卷
在位于始兴县太平镇的省级龙头企业——创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果园内,村民正在一株株果树下施肥浇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省级出口示范基地,该基地种植了 1250亩杨梅、2500亩沙田柚。“现在正是沙田柚管护的关键期,疏果、上肥样样不能马虎,在园里干活一天能挣百十来块,还能照顾家里。”正在给沙田柚套袋的村民笑着说。基地常年招用多位乡亲,家门口就业成为常态。
产业兴则乡村兴。罗围村持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今,臻记牧业养牛项目的土地已平整完毕,牛棚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后能带动35人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140多亩黄烟地里,种植大户带领30多名村民忙碌着,升级后的水圳、机耕路让规模化种植更顺畅;“千亩果园”综合体项目正稳步推进,停车场、水肥设施接连落地,未来还将建水果加工厂,把鲜果变成干果、罐头。
村子美了,日子更舒心。罗围村实施的“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村建设项目,让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积分制”让大家主动收拾房前屋后,村里的卫生死角不见了踪影。
在乡村治理方面,村里的“三资”管理在阳光下运行,集体资产交易全程透明;网格员走村串户,1宗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水果分拣乡村振兴车间里,50名村民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元;强村富民农业有限公司开起了便利店,填补了村里的商业空白。未来,罗围村计划依托国道改道机遇,开发研学旅游,推动三产深度融合。(转载韶关日报 叶铭珠)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