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善美韶关 > 绿色韶关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进展成效

邻长“点绿”千村图景
——记南雄市雄州街道荆岗村的“绿色密码”

时间:2025-11-04 14:33:31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秋日的晨光洒在南雄市雄州街道荆岗村的巷道里,72岁的邻长黄大爷正带着几个村民给新栽的桂花树苗培土。“这是村邻议事会定的‘绿美巷’方案,大伙儿投工投劳,半个月就把这条臭水沟变成了小花园。”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抚过嫩绿的枝叶,身后是村民自发绘制的《绿美公约墙绘,藤蔓缠绕的竹篱笆内,三角梅开得正艳。

  这个距离南雄市城区4.5公里的村庄,曾因青壮年外流、人居环境“脏乱差”陷入发展困境。而转机始于两年前推行的“睦邻制”改革——19个村民小组被划分为45个邻网格,45 名邻长接过“绿美设计师”聘书,在村党总支部的统筹下,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改革”。

从“要我建”到“我要建”

  “以前搞绿化是干部在前面推,村民在后面看。现在邻长带着大家议,情况完全不同了。”该村村党支部书记指着墙上的《邻单元绿化规划图》介绍,每个邻网格都有专属的“绿美档案”,小到窗台盆栽的摆放,大到闲置地改造方案,都要经过“邻里议事会”三上三下讨论。

  在邻长刘小华的记录本上,清晰地记着这样一组数据:三组邻网格腾退废弃牛栏3处,清理杂草堆21处…⋯这些“沉睡资源”被改造成微菜园、共享花池,村民们自发捐赠的老桩盆景、乡土苗木,让昔日的“边角料”变成了“金边银角”。刘小华翻着手机里的植树照片,眼角笑出了皱纹。

“线上+线下”织密绿美网络

  针对荆岗村2615名户籍人口中仅728人常住的特点,荆岗村创新“邻长+楼长”双联系机制,邻长负责线上政策宣讲、需求收集,城区楼长协助线下动员,形成了覆盖全体村民的“绿化动员网”。

  在做好乡村公共区域绿化工作的同时,荆岗村也充分发挥“睦邻制”作用,通过“邻长”带头示范和日常走访、宣传等方式,动员群众优化闲置地块利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积极种植观赏性植物以及布置美化庭院,实现邻里共建和谐宜居美丽庭院。

老村焕发新活力

  沿着新修的“绿美村道”往里走,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的红色标识牌格外醒目。这个始建于1939年的革命遗址,如今被郁郁葱葱的香樟树环绕,很多游客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后,就到旁边的“绿美巷”打卡拍照。“我们将红色资源与绿色景观串联,打造了‘红+绿’旅游线路。”村主任介绍,依托县道X338线的交通优势,村里发展了多家“美丽庭院”农家乐,黄烟、水稻等传统作物也通过“绿美农产品”品牌畅销。

  在瑶坑文化广场,孩子们在新建的“绿美课堂”学习植物知识,老人在紫藤花架下排练采茶戏。这个曾获“韶关市卫生村”称号的村庄,2024年又入选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75名党员带头认领的“党员责任林”已蔚然成荫。

  无人机航拍镜头里,夕阳西下,荆岗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黛瓦白墙的农舍错落有致,2433.79亩耕地与260.1亩林地构成绿色基底,45个邻网格的“绿美细胞”共同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田园牧歌。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荆岗村用“睦邻制”破解了乡村治理难题,以“绣花功夫”绣出了绿美乡村2.0版本。当春风再次拂过村口的古榕树,新栽的1000多株苗木正抽枝展叶,正如这个古老村庄焕发出的蓬勃生机,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转载韶关日报 刘楚瑶)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