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善美韶关 > 绿色韶关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进展成效

培育典型镇村 带动县镇村建设
——韶关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综述

时间:2024-11-24 12:56:27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道路干净通畅,草木葱茏生机盎然,房屋错落有致掩映于绿意之间,庭院花香四溢,碧绿湖水倒映蓝天白云……这是南雄市灵潭村的靓丽风景,也是我市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的生动画面。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全市一盘棋推进县镇村建设,在人居环境、风貌管控、产业发展、“七个一”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点带面推动30个典型镇、160个典型村建设,不断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市民化进程加速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南雄市作为全省首批15个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从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绿美生态等9个领域谋划了27项具体工作,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产业承载能力等角度提出16项量化指标,谋划井雄全高速公路、北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产城融合等233项新型城镇化项目(含储备项目),形成‘建设项目+储备项目’两张清单,确保无论产业、交通、市政、环保、民生等各个领域都有政策可以支撑项目、都有项目可以落实政策。”南雄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今年,我市编制了《韶关市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2024—2027年)》《关于韶关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同时,高起点做好县城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技能培训,推动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办好教育、做强医疗,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零门槛,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等权利。  

“南雄市在充分保障人民权利的基础上优化发展动力,一方面,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对落户城镇实施零门槛;另一方面,提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三权’权益及强化农业转移人口‘五有保障’等政策,为进城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南雄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系列举措,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住上楼房,实现从农村村民到城镇居民的身份转换。

今年以来,韶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4215人,新增城镇就业1.76万人;成立城乡教育共同体22个,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1.1万个;31家市县两级医院开展“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曲江区医共体改革经验得到国家卫健委肯定。

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加快崛起

镇是联城带村的重要节点,也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各乡镇聚焦“1+4+7+9+N”建设要求,集中资源、分类施策,大抓产业发展,全力壮大镇域经济。  

“时下正是重阳镇皇帝柑成熟上市的大好时节,我们现在采摘的这片面积为200亩左右,采摘季主要集中在11月和12月,产量能达到35万公斤、年产值105万余元,不仅满足本地市场,也远销全国其他省份地区。”武江区重阳镇九联陀村皇帝柑园里负责人陈老板说道。漫山遍野沉甸甸的青黄色皇帝柑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面。今年以来,重阳镇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以典型镇村建设为突破,坚持把产业作为致富的重要举措,同时结合本镇优势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作为韶关市“一带五环”之“广府原乡·红色苏区”环珠玑省际边界高质量发展区的核心区,以及“粤赣驿道”和“缤纷湖珠”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示范带精品段的重要节点,南雄市珠玑镇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典型镇培育,做好姓氏文化、生态、美食、产业等旅游文章,全力打造岭南特色文旅名镇、中国姓氏文化名都。“目前,珠玑镇22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5万元,其中2个村超过100万元;2023年珠玑古巷—梅关古道等景点吸引游客超40万人次;2024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11.52万人次,同比增长56.74%。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10亿元,同比增长约8%。”珠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我市各乡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文旅康养等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加快崛起。  

同时,我市以未来社区建设为路径,重塑乡村生产生活空间。乳源桂头镇领航商业城未来社区项目通过“创新留用地开发”模式和“村庄迁建+建设用地腾挪”模式,实现集约节约建设用地规模约503亩。据介绍,该项目一期已完成置换物业分配,置换物业返租给开发商统一运营,实现了村集体资产和收入增值增加。集约节约的规模既有效补充增强镇区发展空间和承载力,又能使迁建群众共享镇区优质公共服务配套和发展成果,为土地要素供给改革推动集成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  

此外,始兴顿岗镇未来社区建设项目已动工。武江江湾镇统筹抓好灾后重建与发展提升,一体打造整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未来社区安置小区样板房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村容村貌换新颜  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风景秀美的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乡道和被绿树鲜花环绕的一幢幢村居。步道上,村民正悠然自得地散步聊天。村旁的田野里,还有不少村民在辛勤劳作,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景象。“庭院改造、道路、小凉亭都整得很好,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很美很舒心,还成了网红打卡点呢。”村民朱秀银说。  

“和美乡村建设人人参与,在高莲村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通过‘积分制’和‘睦邻制’,村民都积极参与村里的建设。”高莲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吴秀莲表示,今年以来,高莲村聚焦绿美环境提升,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新增种植苗木3635株、“四小园”72个、主题林4个,“美丽庭院”58户。  

塑造村庄新风貌,培育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点,破除农村发展要素瓶颈,是我市培育典型村的重要举措。如南雄大坪村创新校地合作模式,邀请韶关学院美术参与乡村设计;乐昌梅花村打造“五三一”大朗模式共富车间,实现了村民、企业、村集体的三方共赢;武江区山蕉村打造“山蕉知青文化园”农文旅深度融合项目,累计产生100多万元营业额;乐昌金坪村引入职业经理人后,依托职业经理人的专业能力,盘活村内闲置资源资产建设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人居环境持续创优,乡村景象日新月异,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稳步增进。目前,全市典型镇村、“四沿”区域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已完工3.42万栋,完工率85.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6.01%,典型村完成污水治理全覆盖。乡村绿化植树135万株,打造美丽庭院1.16万户、“四小园”5万余个。  

未来,我市将继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在和美乡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转载韶关日报 吴嘉宁)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