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北江,水域宽阔的河畔,韶关港北江港区白土作业区龙头寨码头项目11月15日正式开工。冬日启幕之时,这个达产后将成为年通货能力1000万吨级的内河码头,将为促进周边产业集聚,有效降低大宗商品物流运输成本赋能“加持”。
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韶关直面产业发展不足这一发展最大的不足,推动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兴产业挑起大梁,努力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韶关。
平台成产业发展“金窝窝”
“我们跑了全国20多个城市,最后我们坚定选择落户韶关翁源!翁源县有连片未开发的5000亩M3用地,对于发展原料药产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稀缺性。”11月12日的签约仪式上,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刘建,介绍了深圳瑞德林活性原料生产项目落户翁源县创新原料药科技产业园的缘由。
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合成GLP-1原料和多肽基地,有力带动下游药物制剂、保健品、化妆品产业链向韶关集聚。
备受企业青睐的翁源县创新原料药科技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日趋完善,目前建有污水处理厂、热能利用基础设施、主干道,供水、供电、燃气等各项配套完善,正在筹建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平台。
自2023年2月被省药监局授予“广东省原料药监管创新基地”以来,该园区已引进一品红、微纯、兴合、同隽、伯克、瑞德林等6家企业,力争建成后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超500亿元,致力打造成全国知名创新原料药产业基地。
“平台是产业发展的金窝窝。”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围绕建强园区平台,完善园区管理运营体制,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高标准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1+6”平台,开展基础设施、产城融合、产业能级、营商环境、运营能力“五项提升行动”,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走进粤北韶关,“链”式崛起、栽梧引凤正持续上演。
乳源瑶族自治县建成韶关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2024年,乳源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级2023年度绿色工业园区名单。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获批2023年度省级特色产业园(铝箔)。
新丰县依托区位优势和干净的低空空域,建设全球第一个路空一体化的飞行汽车国家级研发测试中心(南方智能网联试验场);成为全省第一个制定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的县,提出“一区、两场、三园、四翼”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格局。 南雄市以省级高新区为主阵地,加快推进广东省唯一绿色植保产业园建设,已有21家企业确定项目选址。
始兴县先后签约引进华鹂、新飞、兴润、必硕、玖霖等一批竹子精深加工企业和产业项目,建立了650亩巨黄竹苗圃基地。
曲江区食用菌产业园成为首个省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食用菌5万吨以上,年产值超9亿元,其中真姬菇等产量占全省市场份额的60%……
聚集群,延链条。随着韶关强化园区平台引领,韶关高标准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1+6”平台,1-9月主平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同比增长13.3%。
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产业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在资源富饶的粤北韶关,各县(市、区)重点发展1-2个特色产业集群之外,镇级充分发挥强镇富村公司作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文旅康养等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村级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值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民宿、乡村振兴车间。
今年1-9月,镇(街)新增超500万元入库纳统产业项目311个。1-10月,全市105家镇级强镇富村公司新增营业额2.22亿元,278个乡村振兴车间累计吸纳就业2.2万人,已带动1049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占比87.05%。
走进三江六岸,粤北乡野持续“种”出产业、“结出”产值。
坐拥丹山碧水的仁化县,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为核心,推动环丹周边镇村联动发展农文旅产业;以城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典型镇建设为依托,串联全县红色、古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带……今年来,谋划文旅基础配套及农文旅项目22个,总投资96.87亿元,祥源集团丹霞山文旅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经动工。
走进“千年佗城”乐昌,“花果”经济品牌已成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词。今年成功举办乐昌花海半程马拉松、“乐昌桃花杯”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花海文创IP大赛、黄金柰李之夜文旅嘉年华等数十次宣传促消费活动。巴黎奥运会期间,黄金柰李成功出口法国。乐昌黄金柰李鲜果年销售额超11亿元。
作为韶关的主城区,浈江区走出养龟三产融合发展“共富路”。其中,以新韶镇大陂村为试点,带动村集体增收18万元/年、近百户村民平均增收5万元/年,已建成养殖龟池1200个、饲养乌龟50万余只,乌龟产业经济价值超过2000万元。同时,研发出龟苓膏、龟板酒等产品,销售龟苓膏等产品2.8万余瓶,销售额达360多万元。
在武江区,3A级景区南岭诗意文化康养园等一批农文旅产业平台,典型镇村“千亩稻油轮作基地”“千亩鱼塘生态养殖基地”等6个千亩基地建设,“一村一策”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种”出新产值。
产业出彩,还需“出圈”。在各地文旅大比拼中,做大做强文旅康养产业,是韶关其中的“进阶”之路。
今年来,韶关研究制定出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串点连线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规划建设“一带五环”高质量发展区。在建、续建和谋划建设重点文旅项目185个、计划投资127.19亿元。
与此同时,韶关重点打造丹霞山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省级试点,“览丹霞胜景游古韵仁化”路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配套持续完善,在去年新增59家高端民宿酒店基础上,今年新建31家,星级民宿酒店达141家。
随着全市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和营销,出台“引客入韶”和宣传营销激励措施,举办徒步、自行车慢游、马拉松和“七夕”嘉年华、文化节系列活动,与广铁集团合作开通“丹霞山号”“韶关号”旅游高铁,国庆假期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62.58%、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1.5%。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展望未来,韶关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以产业发展壮大县域镇域经济,做优乡村产业,全力以赴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实现全面突破。(转载韶关日报 吴梦雁)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