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善美韶关 > 绿色韶关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进展成效

创新“四联模式”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
——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纪实

时间:2024-11-22 12:15:48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今年以来,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村以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为契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创新“四联模式”,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大村村先后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地区、广东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突出基地联动 搭建乡村文旅“大舞台”

  依托岭南大学、东吴大学曾在犁市镇大村办学的光辉历史,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串联周边的油茶基地、粮蔬基地、石斛基地、南昌起义部队革命活动旧址(犁市当铺)红色文旅基地,开发出历史研学、红色文旅、自然科普、农耕体验等主题研学路线,实现了“乡村产业+城乡空间+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市场化运营改革,由区属国企作为运营主体,聘请专业团队精心开发了历史研学、国学礼仪、职业体验等课程,先后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星火精神、纪念冼玉清先生诞辰等农文旅活动,今年共开展接待224批次,接待人数达到1.84万人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旅行的首选目的地,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搭平台、聚人气、添底气。今年3月,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被评选为“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突出产业联合 壮大三产融合“聚宝盆”

  引导辖区的油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延链补链,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电商、文旅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推进油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园区油茶种植面积1万余亩,年产鲜果700万斤,培育了“恒百年”“舜然鲜”等“粤字号”农业品牌,“浈江油茶”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同时,延伸发展研学科普、户外拓展、度假养生等新业态,建成了茶花森林公园、油茶故事馆、油茶博物园、研学实践基地,先后获评“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等称号,年接待游客预计超4万人次。坚持以产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今年新增千亩粮蔬种植基地、百亩蓝莓规范示范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了以油茶、玉米、蔬菜、蓝莓等为主,向精深加工、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延伸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突出村庄联建 打造和美乡村“风景线”

  大村积极争取国家农综改资金300余万元,实施和美乡村美丽经济试点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整治的原则,对全部4个村小组实施农房风貌整体提升,今年新拆除破旧泥砖房14栋,改造农房外立面100栋、约14400平方米,在“四旁五边”种植黄花风铃木、桂花、乐昌含笑等1200余棵,新增“烽火教育”主题墙绘近500平方米,新增“美丽庭院”17户,建成“四小园”142间,营造出既饱含烽火办学抗战精神又有浓浓乡土风情的良好村庄风貌。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新模式,依托本地历史如人文资源,今年以来开展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文化生活、移风易俗等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8场次,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深化村庄经营改革,依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茶花森林公园、南粤古驿道、犁市当铺等代表性景点,形成全长24公里的和美乡村风景画廊,开发出历史研学、田园体验、露营休闲、茶花观赏等精品旅游路线,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年接待游客预计超10万人次,推动美丽村庄转化为“美丽经济”。

  突出群众联享 鼓起父老乡亲“钱袋子”

  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通过折股量化、就业帮扶、兜底帮扶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油茶种植,带动就业人数1000人次以上。创新村民增收模式,依托本地油茶龙头企业,通过政企合作共建乡村共富车间,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累计吸纳周边村民就业168人,人均年增收约3万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闲田”价值提升工程,由村级经济合作社牵头,整合分散闲置和撂荒土地,连片流转1000余亩土地给农业企业发展粮蔬轮作,推动“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土地流转价格由每亩300元提高到500元,形成村民就近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合作有分红、参与经营有现金的致富增收新局面。依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茶花森林公园、丹霞机场等资源,盘活村集体资产,推动产业发展,新增市场主体40余家,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今年,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达到30.19万元,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促进共同富裕。(转载韶关日报 陈羽熹)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