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县文化馆
一、简介
翁源县文化馆始建于上世纪1946年,原名“翁源县民众艺术馆”。1949年底由人民政府接管后改称为“翁源县人民文化馆”。1955年更名为“翁源县文化馆”至今,是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六十年来,馆址历经多次搬迁,直到2004年,现馆址落成于县城文体广场。
县文化馆新馆址总建筑面积为5060.26平方米。设有展览厅、培训厅、排练厅、综合办公室、文艺编辑室以及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等功能组室。
馆内机构设置为:馆长1人,副馆长3人,美术摄影辅导、音乐舞蹈辅导、群众文艺创作辅导、《翁源文艺》编辑出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挖掘申报等业务岗位干部共28人。在职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6人,中级职称14人,助理级14人。业务辅导干部80%以上毕业于艺术院校。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群文活动的组织能力。
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市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县文化馆坚持以党的文艺方针为指南,高扬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已任,在“文化翁源、创新翁源、和谐翁源”的大背景下,立足本馆,扎扎实实地发挥文化优势,组织开展了中国(翁源)韩国(海南)书画联展、原广东美院党委书记涂夫个人书法展、翁源百歌颂中华系列歌咏大赛、海峡两岸暨广东(翁源)第五个兰博会文艺活动、翁源、始兴、乳源三县书画联展、中国三华李节文艺活动以及韶关电视台3集翁源文化专题系列节目等在省内外小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并由此受到了领导的首肯和社会的认同。在众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县文化馆迎来了著名作家金敬迈(《欧阳海歌》的作者)、著名画家郭绍刚、歌唱家郭兰英、宋祖英、影视明星廖学秋、红豆等国内外文化名流面切技艺、共探文化发展的机会,得到了不少启迪和提升。
1999年荣获广东省文明文化馆称号,2001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标准文化馆”,2004年获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和2006年分别获得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铜奖和全国民间艺术“山花奖”优秀入围奖。2011年获广东省宣传文化活动先进单位。积极参加广东省文化厅、广东侨联、东莞人民政府组织的“两岸四地”,客家山歌(东莞 、凤岗)邀请赛,2014年我馆选送的客家山歌《两岸同铸中华魂》获广东省文化厅省银奖、新秀奖,县文化馆获组织奖;2016年《介只阿妹十分靓》也喜获银将;2015年参加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河源市委市政府联合在河源市举办的《2015广东客家山歌大赛》总决赛,此次比赛有江西、广西、四川、福建、广东五省共35个代表队进入决赛。翁源县文化馆选送的参赛作品《围屋圆圆一家亲》脱颖而出,喜获金奖。2019县文化馆新编排的粤北采茶戏《扶贫路上》受邀中央电视戏剧频道录制,展现了粤北采茶戏的魅力和新时期扶贫干部的精神风貌。这也是该剧目首次登上央视,此剧还参加在浙江省桐乡市举办的中国·桐乡小戏艺术邀请展,并在全国戏曲舞台一举拿下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和优秀表演奖。优秀奖是此次展演设立的最高奖。
二、组室职能
(1)书画摄影辅导组:负责做好全县书画、摄影培训辅导工作,每年分别举办了一至两期书画、摄影培训班。举办两次以上群众业余书画、摄影作品展览。从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省市书画摄影展。做好与涂志伟美术馆、翁山诗书画院以及各乡镇、学校和社区文化部门的协调合作,促进我县县内外书画摄影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2)音乐舞蹈表演辅导组:负责做好全县音乐、舞蹈、表演的辅导工作。每年举办一至两期音乐、舞蹈、表导演培训班。举办一次全县性文艺汇演或音乐演唱会等形式的活动。重点抓好县城龙仙民间艺术团、青云山艺术团及坝仔镇芙蓉花嫂子艺术团等八个民间艺术团体的扶持辅导,每年保证送戏下基层演出300场以上。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负责做好本县专题(专场)文艺演出的策划、辅导、演出工作。
(3)《翁源文艺》编辑室:立足本县大众,面向全省文化部门,做好《翁源文艺》(双月刊)的出版发行工作。每年举办一期业余文艺创作培训班及通讯员交流学习班,不断促进我县文艺创作水平的提升。每年向市上送群众文艺创作作品20件以上(含小戏 、小品、曲艺、歌曲),参加一年一度的省市群众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做好常年性的本馆艺术档案建档、保管及利用工作。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本县“非遗”工作联席会议的常设机构。保护中心挂牌县文化馆。负责做好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申报和展示。保护中心应不断地、科学地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挖掘与申报工作。现已成功申报两个省级非遗项目,分别是翁城猫头狮和翁源客家山歌;三个市级非遗项目,分别是鹤蚌舞、调王舞、烟火戏,搜索了大量的非遗线索,为下一步的申报做好了准备。
(5)综合办公室:协助馆领导处理本馆日常工作,做好馆务对外开放及接待事宜。负责文化馆与各兄弟单位和社区的文化横向联系。探索开拓文化产业的发展项目及组织实施管理。
三、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县文化馆的主要奋斗目标:
(1)乘我县县城西区建设的东风,力求将现活动面积扩大到2500平方米,使之成为功能更齐全、活动面积更大的国家二级标准文化馆。
(2)建设一支专业型、创新型、高素质的群文队伍。逐步引进和实施“竞岗、竞职、考能、量绩”的竞争机制,以期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群众文化的工作水平。
(3)与涂志伟美术馆、翁山诗书画院并行不悖,并加强协调合作,使文化馆对外开拓视野,对内强化作为,不断打造出有自已特色、有区域影响的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的群文活动名片。
(4)文化产业近年来形成了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振兴文化的必然选择。今后五年,我馆将争取政府支持,采取与企业“联姻”的形式,努力增加1—2个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5)为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县文化馆坚持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性放在首位,在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公共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具体实施细则另文通知),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019年10月1日
楼梯
正 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