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始兴县 > 文化机构 > 始兴县文化馆 > 文化馆馆务公开 > 馆务概况

始兴县文化馆单位2016年11月馆务概况公开信息

时间:2016-11-24 00:00:00 来源:始兴县文化馆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始兴县文化馆概况
 
始兴县文化馆曾经命名为民众教育馆建于1938年,馆址设在县城关帝庙内。1953年,更名为人民文化馆。1964年,馆址从关帝庙迁至县城公教路。1973年,更名为始兴文化馆,1981年迁至县文化路。2013年8月迁至永安大道文化交流中心,现馆址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总投资750万元,于2013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全馆人员在编在职有6人,合同8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6人。 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8人;在馆内设施方面,馆内设有馆长室、副馆长室、办公室、档案室、道具服装室、多媒体室、非遗中心、讲座、培训室、舞蹈、音乐室、美术、书法室、摄影创作室、策划辅导室、业余活动室、业余辅导室、乐队室、多功能排练厅、少儿舞蹈室、学习阅览室、展览厅、老年活动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近年来,我馆每年送戏下乡上百场,每年观看人数10万多人次。积极辅导业余团队业务工作,认真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努力创编节目,下乡送教培训辅导。认真做好免费开放公共服务工作,文化馆以开展时事政策宣传;组织和辅导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进行科普教育,它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随着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文化馆的现代技术设备在不断地配置、更新、升级。如:灯光音响设备、录音制作设备等,通过这些现代技术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活动水平,也为社会需求提供了方便、高质的服务,大大提升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能力。
多年来,经过努力,由我馆创作选送的民歌《渔姑》获韶关市群众艺术作品创作奖二等奖、革命历史小歌剧《红围.红嫂》获得创作三等奖;舞蹈《墨江夜色》获创作三等奖,作品《席草青、席草黄》广东省第三届八省客家山歌东莞凤岗赛获银奖。作品《村官》获韶关市第四届小戏小品(曲艺)调演获三等奖、小品《搭乘黑的危害多》获三等奖,为促进我县文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7年文化馆成立了始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以来,并着手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摸底,初步搜查整理线索有六大类21项。民间文学类1项,民间音乐类2项,民间舞蹈类10项,民间手工技艺类3项,消费习俗类4项,人生礼俗类1项。其中,申报的项目民间舞蹈《龟蚌舞》,已列入韶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消费习俗《剪(宰相)粉》、民间手工技艺《外营草席》已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始兴县县保项目有7项,分别是:2007年12月份公示的始兴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龟蚌舞》和民间歌舞《舞阿妹》;2008年公示的始兴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外营草席》;2010年10月公示的始兴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习俗《剪(宰相)粉》、《澄江黄酒》,民间舞蹈《青草狮》、《香火龙》。《司前舞火龙》2015年5月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