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隼雕(学名:Hieraaetus fasciatus)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猛禽,体形大小同草原雕差不多,体长为70-74厘米,体重1500-2525克。上体暗褐色,各羽基部白色。头顶羽呈矛状。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
生活在山区丘陵和水源丰富的地方,用枝叶在高树或峭壁上营巢,通常产2枚卵,寒冷季节常到开阔地区游荡,捕捉鸟类和兽类等为食,但不吃腐肉,飞翔时速度很快,能发出尖锐的叫声。分布于非洲和欧洲南部到亚洲中、西部,印度,缅甸和中国南部。
外形特征
虹膜为淡褐色,嘴蓝灰色,尖端为黑色,基部灰黄色,蜡膜黄色,趾为柠檬黄色,爪黑色。[1]
大小量度:体重♂1500-2100g,♀1936-2525g;体长♂270mm,♀678-730mm;嘴峰♂35-36mm,♀35-39mm;翅♂497-515mm,♀465-560mm;尾♂270-288mm,♀282-314mm;跗跖♂113-117mm,♀105-122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白腹隼雕在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地森林中的悬崖和河谷岸边的岩石上,尤其是富有灌丛的荒山和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谷地带。非繁殖期也常沿着海岸、河谷进入到山脚平原、沼泽、甚至半荒漠地区。寒冷季节常到开阔地区游荡。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旅鸟:奥地利、孟加拉国、比利时、捷克共和国、丹麦、德国、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卢森堡、蒙古、荷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里兰卡、瑞典。
产地不确定:阿塞拜疆。
中国国内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见于贵州安顺、望漠,湖北,安徽肥西,浙江宁波、温州、龙泉,广西,广东,福建福州,海南乐东,均为留鸟。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1、Hieraaetus fasciatus fasciatus分布于非洲西北部,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亚洲,阿拉伯半岛,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印度支那和中国南部。
2、Hieraaetus fasciatus renschi分布于松巴西部,东帝汶,韦塔,琅勃拉邦和小巽他群岛。[2]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