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对韶关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51号提案的答复(韶教函〔2024〕80号(A))

时间:2024-09-29 16:33:34 来源:韶关市教育局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曾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数字化赋能,提升韶关基础教育质量的提案收悉。本提案深刻分析了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背景和韶关教育数字化的现状,凸显了“数字化赋能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需求,并为韶关加强跨区域合作,建设示范区县、示范学校和搭建教研互动平台等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具体的措施,充分体现了您的专业素养和对韶关教育发展的关切。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教育数字化基本情况

  我市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软件配备、数字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和学生信息科学素养提升等工作,努力让数据和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扩大应用、发挥作用,推进数字赋能教育工作。

  (一)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我局努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规划,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重点工作之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并初具规模,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数字化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设备设施覆盖率已达100%,强化“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及管理平台建设,通过购买、自主开发等形式,不断加强软件配备,积极开发建设素材资源库、学科课件库和优秀教育教学软件。完成国家智慧云平台、“粤教翔云”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全覆盖项目,夯实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加强韶关市教师发展中心服务平台建设,并在培训、科研、教研和成果评审等形成常态化应用。

  (二)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是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理念与实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推动教育创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教育需加强与信息技术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研究  

  通过数字化转型,为塑造现代化、创新型的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支持与推动力。

  1. 市教科院承担中央电教馆项目《基于网络教研促进韶关区域在线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技术支撑交流、学科指导教研、专家引领实践”,以线上教研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点面三结合”线上教研组织方式,完成项目研究。

  2. 开展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科研课题、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STEM 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学科融合等研究,立项课题(项目)近100个。

  3. 以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为契机,促进我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自2016年起我市推动数字教材的应用,以广东省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项目为抓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为教师生涯成长提供助力。市教科院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多项数字教材推广应用活动,包括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应用全员培训、全市中小学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课例线上展示活动、初中和小学数学数字教材应用研讨活动、韶关市数字教材应用示范校管理团队培训等活动,持续推动全市数字教材的应用普及。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引领”,我市统筹设立21所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应用示范校。2024年对10个县(市、区)教师发展中心和21个数字教材应用示范校开展调研检查工作,总结了我市数字教材应用推进的工作经验,为推动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工作明确方向。

  4. 以“专递课堂”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专递课堂”中,师生上课的画面被快速传输至直播平台,进行实时直播与互动。异地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同步教学,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困境,能够实时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区学校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一根网线,一头连着主讲教室授课端的优秀教师,另一头连着农村薄弱学校听课端的孩子们;一块屏幕,为乡村偏远教学点的孩子们“速递”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录播室、网络和课室终端,让一个老师,为多个农村学校、多个边远教学点学生进行上课,在专递课堂中可以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让乡村孩子一样可以享受城区优秀老师的教育。为做好这个项目,一是要建立专递课堂效果评价激励机制、制定专递课堂教学指南,进一步规范授课端和接收端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专递课授课质量。二是要扩大专递课堂的覆盖面,实现学科和学段全覆盖、农村薄弱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全覆盖。

  5.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伴随式采集常规课堂教学全样本大数据,运用机器自动分析课堂学与教行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推动课堂教学评价转型和教研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形成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评价与质量提升的新生态。目前我市已有张九龄纪念中学、和平路小学、田家炳沙湖绿洲小学3所学校进行此项研究。

  6. 为深化教育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改革,挖掘提炼智慧教育规模化区域应用示范模式、场景以及典型案例,探索智慧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有效路径,树立标杆,打造样本。目前,我市的浈江区成为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南雄市雄州街道永康路中心小学、黎灿学校、南雄市第二小学、田家炳沙湖绿洲小学、第八中学、第十三中学、浈江区实验学校等14所学校成为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标杆校;董玉梅、何启兵、陈香、易祝艳、吴丽芳、朱永俊、李启诚、谭志雄、林梅茵、付泽剑等22名教师入选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名师团。

  7. 我市各中小学积极参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做到了全流程、全员纳入,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教师可利用平台管理个人教学资源,随时取用便于日常备课,并可将优质资源分享到学校内外,供同学科教师使用。

  二、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市在深化“教研促教学”的道路上,紧紧围绕“教研训融合一体化”的目标,践行“好教研基于真实教学又服务于现实教学、基于教师专业样态又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特色之路。主要工作亮点如下:一是以集体备课教研机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成立集体备课专家指导小组;安排教研员挂点一所学校;依托“两码一表”对集体备课实施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对集体备课活动效果进行评估。二是借好外部资源,助力城乡教育共同体共同发展。始兴县创建了“东莞塘厦支教团送课送讲大篷车”活动,引进了“校内外双师课堂”、“华师专家进课堂”等项目。三是注重实效,打造多元化培训平台,助力教师能力提升。引进明德云学堂和高校高端培训团队,整合省、市、县一线名师力量,开展了多元化的系列专题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校友信息共享平台,增强校友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形成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评价机制研究。将教学管理、教研业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质量监测纳入学校教学工作综合评价,采取分层分区分组评价模式,激发学校活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全市实现了网络阅卷全覆盖,有力管控学校教学质量。

  三、教育数字化工作展望

  1. 继续落实“全口径”教育信息化帮扶相关工作,积极推进相关实施方案,高质量完成帮扶任务。推进省市县教师发展中心一体化建设,建设融合创新重点学科,通过统一培训、课例研究和专家指导等方式,培养一批学科融合专家,通过项目式学习、STEM 教育等方式,促进跨学科教育的高水平常态化开展。

  2. 持续推进韶关市教师发展中心服务平台的常态化应用,实现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及成果评审等工作平台化,提升工作效率,强化交流展示,以“教科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提案清单

截图-2024年9月29日 16时19分12秒.png

  韶关市教育局

  2024年9月25日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