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来这里办事一次性就可以办完,再也不用来回跑了,切实减轻了我们企业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正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相关业务的市宏兴科技公司项目部经理冯德发这样向记者感慨。这是我市近年来持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为市民提供便利服务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是突破韶关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坚定不移对接融入“双区”,坚定不移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中共韶关市委关于制定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快构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市聚焦体制机制,筹划更深层次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加快与“双区”“双城”在体制机制上衔接,在国资国企、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等领域加强重大改革谋划,抓纲带目、重点突破,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为韶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党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和根本保证,强调要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市国资委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贯彻落实全省国企党建80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成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以深化国企改革的效果来检验党组织的战斗力,以高质量党建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才明对记者表示,国资委党委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基层末梢,推动国企党组织把服务保障重大任务作为试金石和磨刀石,以党建引领国资国企改革,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在‘铸魂’上下功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通过一系列党内教育活动,引导全市国企党组织和党员持续深入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张才明表示,市国资委党委在“融入”上下功夫。在市管国有企业中深入开展“百日攻坚行动”,突出整治国企基层党建工作普遍存在的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同样也在“体系”“制度”上下功夫。持续优化党组织设置,2020年以来,市管国企新成立党支部6个、调整党支部8个、合并后撤销党支部1个,让组织体系的经脉气血畅通起来,推进党组织全覆盖。围绕基础性党建工作和重点党建工作进行考核,并纳入监管企业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办法,在考核体系中的占比提高至50%,与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奖惩挂钩,实现党建与业务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市国资委党委在国资系统打造“五强五化”10个示范基层党组织,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助推企业发展释放澎湃动力。如公汽公司二分公司党支部将党音、党心、党形等元素融入“党员示范车”,全力打造“党建文化车厢”,在宣传国企党建文化的同时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坚持党管人才,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开展市管国有企业“丹霞英才”计划,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大力引进高层次的国企人才,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人才支撑;全面完成全省任务数排第二的“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任务,按计划完成全省任务数排第四的2020年度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任务;市属国企重组整合按计划稳步推进。
张才明表示,市国资委将紧扣《建议》目标任务,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红色引擎”的助力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逐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围绕自身功能定位,推进内部资产资源的优化整合,聚焦实业主业做强做优做大。如:抓好韶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供水管网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韶新高速、韶关港、南水供水工程、合作开采溶剂矿等重点项目,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国资力量。
对接融入“双区” 全面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近年来,我市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通过补齐短板、建强优势,使我市营商环境更上一个新台阶。
“单一窗口”是国家层面推广的报关、报检等业务办理平台,2017年8月,我市正式启动“单一窗口”试点工作,切实缩短企业货物通关时间,降低进出口成本。目前,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4小时以内、0.6小时以内,较2019年6月前压缩超过八成。
市商务局综合科科长刘宏华对记者表示,为做好企业服务工作,该局以服务和方便企业为工作重点,搭建驻韶查验单位、省电子口岸公司和各试点企业的“单一窗口”工作交流平台,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企业遇到的问题,更有效地做好服务试点企业工作。
为落实口岸通关“提效降费”改革,市商务局明确了进出口环节所有收费主体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我们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目前,已免除收取公路口岸货物仓储费、货物人工装卸费、叉车装卸费、地磅过磅费等四项收费。”刘宏华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开办企业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全面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再造市场监管审批流程,14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审核合一”。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成韶关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将流程图和审批事项配置至工建系统,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100个、40个工作日内。施工许可实行“马上办”,由原15个工作日压减为1个工作日。
大力推进办税(费)便利化改革,自2018年底以来累计取消60项税务证明事项。推行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新办企业初次办税可一次性办理11项涉税(费)事项,办理时间由7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是动力源泉。接下来,我市将围绕《建议》提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释放更大市场活力”目标,聚焦对接融入“双区”,增强发展新优势,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方面改革,着力解决企业难点热点问题,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
继续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先进地区,进一步精简环节、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升便利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我市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政务改革 为企业市民提供高效便利服务
近年来,我市紧盯痛点难点、紧扣民生热点,下大力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动政务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为企业、市民办事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
市行政服务中心督查科科长张传生对记者表示,中心在服务大厅全面推行“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落实首问责任制、首办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AB岗工作制度等窗口服务制度,切实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我们推进了政务服务创新服务,设立政策兑现专窗,建设企业开办专窗,推行不动产登记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免证办’。”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及标准化、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工作,先后完成公安、人社、公积金、司法等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大厅,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1664项,进驻率为93.64%。同时,优化调整综合服务窗口,进一步完善全市通办、同办联办窗口,设立市政公用服务、公交卡办理等综合窗口,实现了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等用能报装“一站式”服务。
目前,市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日办结”,不动产登记服务实现从过去的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均为20个工作日减少为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内、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内办结,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实现了身份证、营业执照等证照的电子化应用。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市将持续推进政务服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大厅规范管理,稳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服务,推进政务服务创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持续加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设管理,实行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不断激发发展内生动力,为推动韶关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贡献改革力量。(转载韶关日报 黄河)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