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韶关市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时间:2015-07-27 16:53:59 来源:本站编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韶关市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构建幸福美好韶关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韶关市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三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这一主线,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动物疫病等种种困难,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94亿元,比2005年58.32亿元,增加了35.68亿元,年均增长4.4%,比“十一五”期间制定的目标增加了0.4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17元,比2005年人均纯收入3738元,增加了2579元,年均增长11.1 %,比“十一五”期间制定目标增加了6.1 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了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确立了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畜禽、烟叶、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等农业七大主导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种植优质稻面积169多万亩,占我市水稻总面积189万亩的86%,总产达60多万吨,优质稻成为了市民消费的主导品种;2010年全市种植蔬菜面积108万亩,其中优质蔬菜96万亩,已发展成为继水稻后的第二大作物,种植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特色水果如沙田柚、三华李、一六李、奈李、杨梅、大果枇杷等面积达到30多万亩,占水果面积75 %;2010年烟叶面积烟叶质量和产值稳步提升;2010年三元杂交猪、鸡等畜禽和优质鱼得到很大发展,其中生猪饲养量达到305万头,同比增长17%,家禽出栏2711万只,同比增长34%,禽蛋产量1.12万吨,同比增长15.7%,肉类总产16.9万吨,同比增长19%,水产品产量达到6.8万吨,同比增长4.3%,渔业总产值6.32亿元,同比增长6.5%,全部指标达到了预期目标;丛生竹和毛竹林发展迅速。一些新兴特色农业也逐渐成为名牌产品,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如始兴城南辣椒,翁源仙鹤兰花,武江龙归淮山,南雄板鸭,曲江火山粉葛,乐昌北乡马蹄、张溪芋头,乳源龙南三角鲂、乳城巴西果,新丰黄礤佛手瓜、小正镇小白菜,仁化红山、乐昌沿溪山白毛茶。

——农业生产条件和物质技术装备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各级财政共投入3.75亿元,整治农田面积36万亩,小坡头建设、小型拦河坝修建、衬砌渠道、蔬浚渠道开挖、渠系建筑物、机耕路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模猪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养殖场5200个;经认证已成为供东莞肉猪基地18家;省级重点养殖场9个;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子4个;无公害产品认证规模猪场24家;认证出栏肉猪92万头每年全;五年来,全市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新课题近100项,推广应用新品种50多个、新技术20多项,每年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技术人员再接受教育6000多人次,农民种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各级政府投资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10多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其中省级8家,经营范围涵盖我市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和领域,改进了传统农业经营方式。通过合同契约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促进的鱼水般关系,形成了以“龙头”牵动基地,以基地联结千家万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形成了企业、农民的双赢局面。各类产业化组织销售收入达到34亿元,带动农户16万户,户均增收近4000多元。2010年,全市依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7个,成员21009人,带动农户9万多户,户均增收8000多元。先后培育了国家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社43家,市级示范社23家。

——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成了省级标准化示范区8个,乳源、新丰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全市开发出南雄“金友牌”优质米、三华李、龙皇柚、蚕丝等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品40个,南雄“金友牌”优质米、乳源“银源牌”三角鲂鱼和“大峡谷牌”竹笋、仁化“长坝牌”沙田柚、翁源“李花牌”白沙糖等10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通过“三品”认证有效期限内的生产企业123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3家、绿色食品19家、有机农产品31家,认证产品合计242个,批准产量合计36.8756万吨/年;认证种植业面积23.459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0.286万亩、畜牧108.08万头、家禽199.5万只。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农村社会事业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17.4万户农户使用沼气池,占农户总数的36.2%,有效地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效果明显,全市完成了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目前全市已有32万户农户住进了钢筋混土结构楼房或红砖瓦房,占农户总数的67%,农户住房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扶贫事业稳步推进,全市贫困村由398个减少到355个;贫困户数从8.16万户减少到近6万户,减少26.5%;相对贫困人口从37.19万人减少到20.6万人,减少44.6%

实践证明,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必须强化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必须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环境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服务体系。这些宝贵经验对今后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支农扶农、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农业自然资源优势逐渐形成,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效益不断提高;三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具有更大市场空间;四是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广阔;五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建设农业强省,省市共建粤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三)面临挑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较大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基础不牢。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限制,农田基本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基础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弱,对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转型升级影响较大。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我市的农业规模化生产比重还比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及其附加值难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缺乏。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对农业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文化、懂科技,还要会管理、善经营。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问题严重,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紧缺。目前,各级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大都只限于生产环节,对现代农业的产品加工、流通、经营等环节投入较少。如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只有市财政每年30万元的专项资金,县级财政扶持几乎为零,这与目前中央和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对园区产业招商引资推进有较大的阻力。

五是土地流转困难。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把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统一操作规划,统一生产布局。而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总的来说还处在一个分散的、自发的、不规范的摸索和尝试阶段,还存在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动作不规范、管理松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

六是农业市场波动加剧。受国内外因素影响,生猪、油料、糖料等农产品大起大落,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等农资市场价格持续提高,导致农业生产风险加大,农民投入难以持续。据统计,仅三年多来,化肥涨幅已达50%以上,农药、农膜等涨幅也达30%多。特别是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后,杂交种子价格上涨更快,部分杂交种子涨幅超过200%,普遍涨幅在100%以上。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韶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坚持走生态农业和特色现代农业道路,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争取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根据建设农业强省的精神,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扎实开展“建基地、扶龙头、育品牌、强服务”等农业农村工作,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到2015年底,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年均增长8.5%以上;农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重点工作

按照以上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是:    

(一)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各地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努力推进产品生产标准化、设施化与规模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强化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发展六大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稻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立足韶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以南雄金友和马坝油粘两大品牌为依托,带动全市大力发展优质稻。采用标准化和规模化模式,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稻米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韶关绿色稻米和有机稻米品牌,促进全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稻生产快速健康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作出巨大贡献。发展优质稻产业主要任务有: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田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沃土工程”,加快耕地质量建设,努力推进耕地产出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节水、节药农业技术和合理用种、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推进优质粮产业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加快技术集成,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水平;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从对产品数量的追求转移到对产品质量的追求,适应消费升级对农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确保粮食稳定增长,保障群众粮食安全,并建设100万亩相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稻生产基地。

二是完善和提高百万亩蔬菜产业。充分发挥韶关市气候优势和市场区位优势,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蔬菜。重点开发良种繁育推广、质量安全管理、市场信息服务、生产基地建设等内容。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推进蔬菜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进程。发展优质蔬菜产业主要手段有:深化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立一批产业化基地,重点扶持始兴县美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乐昌市农丰公司、翁源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并推动全市各县(市、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和新品种示范推广,加快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病虫防治等领域科技创新,结合推进优势产区建设,示范推广一批重点农作物优良品种。到2015年,形成以始兴县城南镇,翁源县翁城、周陂镇,曲江区大塘、乐昌市乐城办、北乡镇,新丰县黄礤、小正镇为中心,建立辣椒、瓜豆类、粉葛、芋头、佛手瓜、小白菜等特色蔬菜优势生产区域,实行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认证,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全面构筑特色蔬菜优势产业带。全市建成区域优势明显,品种布局合理,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10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并把韶关建设成为珠三角、粤港澳地区优质菜篮子基地。

三是稳步推进优质畜禽产业。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满足消费者对畜产品多栏化需求的前提下,紧抓珠三角养猪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和生态养殖模式,扩大生猪和家禽饲养量,稳步推进优质畜禽产业发展。发展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以科技为动力,以环保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扶持专业户、专业村、重点镇,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重点扶持华农温氏集团、广东智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雨润产业集团乐昌福润食品加工公司、广州市翔丰养殖有限公司翁源分公司等畜禽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化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不断提高畜禽产业总体效益;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完善动物防控体系,壮大基层畜牧兽医站技术推广体系力量,加强动物防疫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到“十二五”末,全市生猪和家禽的年出栏量分别达到300万头和6000万只,在满足全市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拓展省内外市场空间;禽蛋产量达到1.2万吨,饲料产量由15万吨提高到50万吨;规模化养殖量分别占总数的70%以上,现代化的畜禽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养殖业区域性化、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加快发展特色渔产业。充分利用我市水源、水质、生态环境和鱼类种质等资源环境优势,按照渔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广度多元化综合开发、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统一、优质高效安全并举的原则,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全面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类水域渔业资源,加速北江名优鱼类的开发利用,积极推广三角鲂、倒刺、银鱼等具有韶关特色的名优特品种养殖和增殖,发展水库有机渔业和特种水产养殖,加强渔业资源保护,构建具有韶关特色的现代渔业。重点扶持韶关市焕兴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州鲈、中华鳖等名优水产品养殖;韶关市力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优质鳗鱼现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杉木湾江河鱼类研发基地;龙归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仁化灵溪平胸龟仿生态养殖基地等重点项目,大力推动我市特色渔业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末,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8.3万吨,水产品总产值达到8.5亿元。渔业发展速度和水产养殖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渔业格局基本形成,渔业生产功能大大加强,生态、旅游、休闲等功能进一步体现,生产全面实现无公害化、质量效益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五是优先发展百万亩特色精品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精品产业。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好的100万亩特色农产品,其中:特色水果50万亩,主要是以翁源县三华、江尾镇,曲江区消雪岭,仁化县长坝,乐昌市九峰镇,始兴县江口镇为中心,建立三华李、九仙桃、水蜜桃、龙皇柚、油桃、奈李、优质柑橙等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形成特色显明的水果优势产业带;特色烟叶30万亩,主要是以南雄、始兴、乐昌、乳源县(市)为中心,构筑4条烟叶优势产业带;特色花卉5万亩,主要是以翁源县江尾、周陂镇、新丰县小正、丰城镇为中心,建立兰花、根雕、盆景特色花卉生产基地;特色中药材(南药)5万亩,主要是以翁源、新丰、仁化、乳源县为中心,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培育优质地道中药材品种3-5个,建立符合GAP中药材生产的标准示范基地;其它特色农作物10万亩,主要指果蔗、马蹄、蚕桑等。以始兴、翁源、仁化、乳源县为中心构建蚕桑优势产业带;以翁源县周陂、翁城等镇和乐昌市北乡镇、始兴县顿岗镇建立果蔗和马蹄生产基地。同时,各特色产业要提高产业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扶持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富然农科有限公司、广东佳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丰万亩铁皮石斛科技园、仁化铁皮石斛种植及深加工、广东天山药业生产与加工、翁源兰花长廊建设等特色精品企业。到2015年,全市培育形成20个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特色农产品,形成5至10个具有韶关区域特点、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带。

六是努力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休闲观光农业)。韶关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颇多,按照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发挥优势,找准农业与旅游最佳结合点,把景点旅游延伸到农业农村,大力开发乡村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暨集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加强农业旅游接待中心、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旅游专业镇的建设,进行农业旅游景点和景区设计和规划,分区构建具有不同型现代农业旅游模式,形成从南华寺沿着106国道至丹霞山的农业生态旅游,利用突出的生态资源优势,以粤北客家农耕文化为亮点,形成集自然农耕休闲旅游生态园;打造以省道S250线乳源至桂头为主轴,以瑶族风情、禅宗文化等为主题集特色农产品生产、营销、展示、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带。到2015年,全市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休闲观光农业新景区。

(二)加快建设五大工程

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思路,整合现有农业资源建设项目,扩大投资规模,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随着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有机农业等专项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我市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有机农业的加快发展将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今后我市将以“生态、现代”为主题,按照《韶关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粤北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韶关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的内容,用5年甚至10年时间,整合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包括国家、省、市、县等各级项目),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一批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打造成代表我市甚至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亮点工程。重点建设以下几种示范区。

——省市共建粤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紧抓省市共建5万亩的粤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机遇,充分发挥省农业厅拥有较强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和我市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的优势,加强协调沟通,加快粤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建设。要像抓工业园的理念,确保稳定投入机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示范区基础设施(路、水、电、气)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重大项目、重大企业进园区,让企业进得来,稳得住,努力做到企业发财、事业发展、农民受益的多赢局面,成为园区建设主力军;进一步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完善合作共建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深化合作共建的方法举措,努力提升示范区建设水平,把粤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成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益,集现代农业种植园、畜牧养殖园、农业加工园和农业休闲观光园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探索新思路、创造新经验。

——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充分发挥广东省(韶关)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辐射效应,把广东省(韶关)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建设成为带动全县农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亮点、农业产业化的重点、科技兴农的示范点、生态观光休闲的景点、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品牌农业的集聚点;各县(市、区)要发挥优势,加强沟通,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粤台农业合作

——各县(市、区)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各县(市、区)要整合各种资源要素,集中财力和人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坚持“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农民受益”原则,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引导、支持和规范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一个1000亩以上集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园区,通过5年的努力,甚至10年、20年的投入与建设,把该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市各地规模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集聚平台、农民增收有效载体、现代农业展示窗口,努力打造成为我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样板。

——广东省现代农业100强项目示范区。韶关市7个项目(始兴县优质蔬菜生产项目,岭南黄鸡3号配套系产业化项目,韶关市力冉优质鳗鱼现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翁源县糖蔗产业化生产基地示范项目,广东信达茧丝绸产业文化与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广东富然油茶高产种植示范和深加工、油茶观赏科普园、油茶良种繁育项目,广东宝华山茶油压榨精炼厂、宝华油茶科技产业项目)纳入全省现代农业100强范畴,各地要在政策、资金等要素向项目倾斜,做大做强百强项目,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一条以生态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带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全面推动韶关市农业转型、结构调整、模式转换,创建农业区域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农产品物流工程。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整合和优化配置农产品加工物流资源,积极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基础设施、产业组织和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网络体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引进一家大企业投入近40亿元,建设一个5000多亩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批发、直销、进出品贸易、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辐射华南地区的华南大宗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

三是现代标准农田工程。为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要求,重点建设田间排灌渠道及配套引水渠、田间机械作业网、田块平整及规格化等工程,大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巩固提高高产田,加快建立旱涝保收的农田排灌系统,改善耕地质量与生态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市新建标准农田15万亩。

四是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积极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工程,并继续在适宜地区推广户用沼气池建设,强化沼气工程技术服务,提高沼气池利用率和“三沼”综合利用率。采取示范带动、补贴促进的方式,大力推广农村经济型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和使用,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清洁美工程的落实。到2015年,新建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总池量5万立方米,新增2.5万户农户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村庄整治和农村泥砖房改造为抓手,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 “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乱堆放)、“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活动,实现“五有”(有功能分区的整治规划、有文体活动场地、有绿化美化、有垃圾收集池、有污水处理简易设施和化粪池)和“五化”(村道巷道硬化、村庄周边绿化、环境净化、泥砖房粉刷和街道路灯亮化、日常管理制度化)等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按照每年整治自然村10%的进度,至2015年,全市30%--40%村庄得到整治;每年改造1.2万户农民危房,到2015年,全市农村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或红砖房农户达到37.36万户,占2010年农村总户数80%以上。经过5年的努力,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完善两大体系:

一是农业服务体系:包括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合作、运转有效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与中央对接的从市、县、镇、村信息传输服务网络为载体,以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和推介、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发展机械性能好、科技含量高、作业质量好、经营效益高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建立基础支撑有力、保障措施配套、全程监管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县级农产品检验检测站为骨干,企业、基地自律自主检测为基础,构建市、县、乡镇、企业(基地)四级检验检测网络,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业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到2015年,市、县两级建立健全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基本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依法监管,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高度,将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级农业部门要担负起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把规划落到实处。

(二)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大投入是根本保证,是贯彻和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等原则,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吸附和引导作用,拓展农业资金融资渠道,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三)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核心技术集成示范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重点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信息服务工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科技促进工程等工程建设,完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努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继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加快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成体制完善、机制灵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展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三位一体技术推广模式,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和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建设农民科技培训的骨干网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15年,主要动植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

(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等形式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到2015年,力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家,新增25家,力争实现国家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实现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力争全市日常经营运作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家,其中有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综合社或合作社联合社50家,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左右,占农户总数的30%以上;培育20个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具有产地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主或合作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同时,按照培育一批、改造一批、规范一批、壮大一批的要求,继续推进示范社建设工程,争取到2015年,全市培育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100个以上。

(五)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农机装备适应性结构的调整,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一大批新型适用的农林牧副渔业机械,实现农机装备由低档次向高性能,由单项作业机具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转变,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主要环节向全面机械化推进。到“十二五”期末,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2015年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5%;农业机械总动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135.3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6.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00台以上;联合收割机3500台。

(六)继续抓好扶贫开发。紧抓全省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以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力量,扎实开展以“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到工作为主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通过5年的努力,着力改善贫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到2015年,贫困村形成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贫困农户经济收入显著提高,全市被帮扶贫困人口基本达到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被帮贫困村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根本上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七)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围绕农业基础地位、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市场主体、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等职能,加强涉农法律法规规章调研。大力开展农业法律法规普及与宣传,加大对农民的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合法经营和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意识,加强以综合执法为重点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改革农业执法体制,健全执法体系,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运行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以各项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大对重大坑农害农事件的惩处力度。

五、“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为实现我市“十二五”规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各项目标和任务,切实落实保障措施,“十二五”期间,我市需要一批重点项目(粤台农业合作核心试验区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农业加工项目、特色产业开发项目、主导产业经营项目、粤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支撑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预计今后五年共有32个重点项目进行建设,总投资142.91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111.23亿元。具体项目详见附表。

附表:韶关市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重点项目规划表

韶关市农业局

O一一年八月八日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