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韶关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

时间:2005-02-02 00:00:00 来源:本站编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为了贯彻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的精神,配合韶关市“十五”计划目标,制订我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
    制订科技“十五”计划,必须贯彻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个中心环节,作好全市科技发展的纵深部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换代,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建设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未来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制订与实施我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对于加快我市科技发展的步伐,加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部门要共同努力,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滚动实施的原则加以落实。
    一、制定“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背景
    “九五”期间,我市在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全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已逐步步入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初步形成了市场调节为主与计划引导为辅的科技运行体制,科技进步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九五”期间,我市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发展和主要进步有:
    (一)市委、市政府重视科技发展,科技意识普遍提高,科技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九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就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如1996年实行了科技责任制,1998年颁布发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1999年的市委第八次党代会上把“科技兴市”战略作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由于各级党政领导注重抓第一生产力,使社会各界对科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科技发展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科技与经济结合日益加强,科技综合实力有所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5年的35%提高到1999年的40.5%。
    (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和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扶持下,进入“九五”以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企业通过实施火炬计划,开展技术创新,开展产、学、研等活动,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目前,全市属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有15家,其中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1995年的4家发展到目前的9家。主要从事生产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其它高新技术产品。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提高到1999年的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如:韶关液压件厂引进德国力士乐公司高压液压缸关键技术,生产出来的液压缸达到同类进口水平;韶关轴承厂生产高精度汽车轮毂轴承产品,填补省内空白,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韶关新宇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混凝土搅拌站和大吨位塔吊等产品年产值达7000多万元,税利500多万元,乳源裕东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铝箔产品99年产值达1.8亿元,松日电器集团公司生产彩色数码电视机等电子产品,99年产值达18.2亿元,使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省内占有一席之地。还有我市韶铸集团利用壳型铸造技术生产出口特种集装箱角件,韶钢生产的船用钢板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三)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我市已有27家工业企业实施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技术。韶关宏大齿轮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全厂计算机网络管理,如今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示范企业。韶钢集团公司从意大利引进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的小型连续式棒材生产线和对中板生产线技改;韶关卷烟厂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卷接包”技术和设备;韶关活力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生产线,能力扩大到15万吨啤酒/年等。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市75家大中型企业中,有27家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韶铸造集团、韶钢集团、岭南铅锌集团在省的支持下,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各企业还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据统计,1999年,我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比1998年增加0.2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达到1.22%,韶钢、岭南铅锌集团等大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达3%以上,企业已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五)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较快,特色农业形成一定规模。全市已发展了30家技术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和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如:南雄翠屏公司、曲江马坝油粘米业有限公司、市牧工商联合总公司等。建立和发展了具有粤北特色的200万亩速生丰产林、100万亩毛竹、128万亩优质蔬菜、10万亩白果、50万亩优质谷等13个“三高”农业商品基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目前,全市支柱产业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优质畜禽水产品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9%。
    (六)建立健全人才的激励机制。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几年来,陆续出台了《韶关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试行办法》、《韶关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韶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措施,对有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奖励。1995―1999年全市共有263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的有18项),有1564人次获奖。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也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如韶关大学在“专升本”的过程中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七)科技投入稳步增长。1995至1999年,全市共投入科技活动经费47100万元。1998、1999年两年市本级财政投入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3568万元,使一批重点企业设备得到了更新改造。如韶关卷烟厂,改造后销售收入大增,预计今年达到6亿元,利税超过3亿元,成为我市的税利大户和主要财政来源。据统计:1999年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3.81%,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0.25%;市政府从1999年开始设立市级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每年拨出200万元,加大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去年就用该资金支持了15个创新项目,并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八)科技计划安排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衔接,一大批科技成果应用已产生明显经济效益。“九五”期间,我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科技计划共162项,累计创产值21亿,税利4.5亿元,全市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科技成果,累计新增产值28亿元,新增利税6.7亿元。
    (九)民营科技企业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九五”期间,市政府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制定了《韶关市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做到政策上扶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对其经营范围、工商登记、财税、信贷、进出口贸易、职称评定、成果鉴定与奖励、科技立项、出国审批等给予政策倾斜,民科企业从1995年的8家发展到21家,从业人员从95年的40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1100多人,年产值从4500多万元增加到3亿多元。预计2000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
    (十)加大中介服务力度,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贯彻落实技术合同法规,“九五”期间共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405个,技术合同金额达5600万元。科研单位成为运用技术合同的主力军,促进了科研单位从过去的单纯搞研究转向以技术向市场要效益的运作方式,保障了国家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贯彻落实。建立了韶关市常设技术市场,进一步密切了与全国各地技术市场、科研机构、高校的联系和协作。目前,40多家厂矿、院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市场内设立了38个摊位,展出实用技术2000多项,可转让技术300多项。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十一)金科网(韶关网络)  自98年6月开通以来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在网络系统管理、域名注册、网站策划及网络数据开发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网络业务方面,已同全市三十多家企业联网,在10县(市、区)建立了网络服务机构,并完成了10个县级综合信息网站建设和11个企业网站建设。
    (十二)认真做好科普工作,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完善科普设施,创建科普教育基地。近两年来,科普设施不断完善,99年在市西河桥引桥新建了两侧共100米的永久性科普长廊,使之成为我市科普之窗;建立了古人类文化、水产养殖、地质地貌科普教育基地;韶关市科技馆已立项筹建;创造了良好的科普工作硬件。二是积极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九五”期间,积极组织开展了“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举办大型科普报告会、科普知识竞赛,组织大型科技集市活动,举办了大型科普展览。在市电视台和韶关日报设立科普专题节目和专栏,加大农村科普工作的力度。积极组织培训,几年来投入173多万元用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发放教材36万册。各县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1183期,参加人数16万多人次,占应培训人数的90%以上。三是积极开展各类专题学术交流以及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思维。
    虽然经过“九五”期间的奋斗,我市的科技综合实力有所提高,但是应当看到,经济发展速度上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发展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科技开发仍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品难于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科技投入不足,缺乏多元化渠道;高技术人才匮乏;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滞后、市场流通不畅;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有待完善等。总之,我市的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开发能力与我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明显不相适应,需要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大力气,实实在在地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政府和企业都要有紧迫感。
    过去的五年,科技事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创造的环境为我市增强科技实力,促进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实现“十五”规划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科技发展战略与目标
     韶关市“十五”期间的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要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思想,努力开创新的局面,力争在提高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若干重大方面有所作为,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科技发展战略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创新为导向,实行技术引进与自主研究开发并举,发展实用技术与开发高新技术并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切实解决一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攻克一批对于我市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关键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加科技储备;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有效投入

,注重各类人才培养,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科技发展目标
    总的目标是:到2005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和主要科技指标在全省居中,部分指标超过省内发达地区科技发展水平。
    其主要目标是: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
    ――大力提高主要行业重点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加快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加强工程化研究。“十五”期间,新组建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着重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工程化问题。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工农业现代化和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
    ――“十五”期间,争取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建立5个年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2个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到2005年,初步形成一批以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省级以上的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到2005年,科技成果推广率要提高到70%。运用技术市场的相关政策,推动科技成果直接在市场中实现转化,争取技术合同交易额超亿元。
    ――大力攻克一批大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推广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系列配套技术,为农业实现产业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到200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优质畜禽、水产品比重分别达到70%、50%以上。“十五”期间,创建1-2个以发展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星火技术密集区”。
     ――建立科技中介的社会服务体系。“十五”期间,专利申请数以平均每年10%以上速度增长。把专利工作纳入技术创新全过程,促进以市场为导向,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取得市场效益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十五”期间,在完成“韶关信息港”建设基础上,实现韶关金科网与电信网、教育网、政府网及视讯网各平台互联  互通,建设2个可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企业示范网,开发科技成果、专利、实用技术等6个信息数据库,把韶关金科信息网络中心建成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科技共用数据中心,网络覆盖80%中小型企业,60%的镇,并建立“生产力促进网”。
     ――科技投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05年,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支出达到占财政总支出的1%--2%,科普经费市级人均达0.3元,县(市、区)级达0.2元。
     ――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一批由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社会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三、主要科技任务
    (一)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林、畜、禽、水产的品种质量,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和劳动者素质。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围绕我市支柱产业,解决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发展一批配套技术及产品;新建5家市级、2家省级以上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积极发展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力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紧密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努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作为主要任务。“十五”期间,争取国家、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0家以上,建成5家年产值超亿元、2家超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年销售额以20%以上速度递增,力争到2005年,在我市形成一批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等新兴支柱产业,创出若干项体现韶关特色的品牌产品。
    (四)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到2005年民营科技企业80家以上,其中省级40家以上。在“民营科技工业园”,建立若干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和产业化孵化基地。
    (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加强专利的实施与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专利产品,依法保护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的知识产权。
    (六)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结合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康型住宅、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科学普及、产业结构调整,建立1―2项新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医药、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住宅、流通与社会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七)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组织好一批有重大推广价值,能形成规模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以一批技术水平高、增产增收潜力大的成熟综合配套技术和辐射面广的单项新技术为重点,工业以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先进技术为重点,同时做好环保科技成果的推广。加强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技术贸易和技术中介机构,加速培养职业技术经纪人,加强技术交易的综合服务。加强科技成果信息的开发利用,建立全市政府与企业科技网络体系,及时发布科技成果信息。
    (八)强化科技普及工作。建立健全我市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好韶关市科技馆,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普组织网络,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普工作新机制。
    (九)加大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力度,重点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我市中、长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好技术和人才储备。   
    (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继续实施市政府发布的《韶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将我市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为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安全、优美的环境。
    四、科技发展关键技术
    发展重点行业科技,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使现有的支柱产业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
    (一)大农业技术
    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大农业,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现代化为方向,围绕改善农、林、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引进和重点研究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病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饲养、栽培技术,农副产品的保鲜、储运和深加工技术,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技术以及区域综合治理技术。
    (二)冶金工业技术
    利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炉喷煤及二.次能源利用、转炉顶底复吹及冶炼动态控制、电炉节能冶炼工艺,炉外精炼、真空冶炼、连铸连轧等新技术和废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高档次优质钢材及合金新材料。
    (三)电子工业技术
     以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研究开发电子基础元器件、数码彩电、可视电话、税控收款机等相关技术,发展数字影音技术、数字显示技术、软件开发应用为重点的电子工业。    
    (四)新材料技术
     以提高性能、替代进口、保护环境为研究发展方向,重点研究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多功能环保涂料、新型铝箔材料、稀土材料、纳米材料、高能电池等。
    (五)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以自动化基础元件,光机电一体化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系统开发应用为主,开发大型工程建筑机械,汽车关键零部件、发电设备、精密模具、自动化农业机械、大型节能变压器等高新技术产品。
    (六)医药与环保技术
    以生物工程、中药现代化技术和环保技术为重点,研究提高防治肿瘤、心血管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及医疗技术,研究开发高效、无(或少)副作用的中西药物和生物制剂,研究开发治理空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技术和环保设备,提高气象与地震预报水平。
    (七)加速第三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向科研、贸易、邮电、金融、教育、交通、医疗、旅游等服务业的辐射和渗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五、科技发展主要措施与要求
    (一)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建立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研新型体制和新机制。
    1.选择2―3个独立科研所为试点,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扶持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使一部分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科研单位成为中、小型企业和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通过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支持和鼓励科研机构成为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
    2.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求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都要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二)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渗透
    加速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利用高新技术重点改造污染大、能耗高、产品质量低的传统产业。
    1.以“CIMS、CAD/CAM”应用示范工程为切人点,解决制造企业的T、Q、C、S(缩短产品的开发和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需求,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到2005年机械行业CAD推广率达100%,95%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掌握CAD技术。CIMS应用示范企业增加2-3家。
    2.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用生物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啤酒制造业及轻工、纺织业,利用节能材料、等离子喷涂及热喷涂技术、高效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钢铁行业、建材行业、电力行业中企业的生产过程。
    3.对已经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按照市场的需求,积极支持,扩大产业规模,使其尽快成为本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对一批相对成熟,具备产业化条件且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创造条件加快其产业化步伐,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坚持政府构造“平台”,企业“唱主角”,以间接管理与全面服务为主、以直接支持和引导为辅,把主要精力放在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环境方面。
    1.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尽快扭转我市科技投入较低的局面。到2005年,确保市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1%,力争2%,逐步形成“企业筹资、政府投资、银行贷资、上市融资、招商引资”的科技投资体系,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创新的主体。在加大政府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2.重大科技计划的立项要符合产业政策,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公开招标;企业是实施项目的主体,承担项目的法人不受经济成份、合作形式的限制。
    3.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育和催生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4.建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鼓励从事应用推广、科技服务的机构组成社会的服务网络。发展科技和咨询业,积极开展和建立信息,技术评估、人才培训、咨询、检测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5.坚持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一是引进技术的水平档次要高。二是要重视优势产业的技术引进。三是引进关键设备的同时,要注重专利、专有技术、软件等配套技术的引进。四是重大项目及技术引进要坚持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开展专利信息检索,加强项目评估。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促进双向交流。要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要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
    6.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提高全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推动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用人机制
    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外语,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和外贸人才,使我市科技队伍适应加入WTO的挑战。 
     1.重点培养一批能够跟踪当代科技领域发展前沿的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抓好一批优秀科技企业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研究开发队伍和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争取有组织、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优秀企业管理者、科技人员到省内外甚至国外的知名学府或科研机构深造。
     2.建立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用人机制。在使用上,注重实绩、能力和水平,量才使用。同时把科技人员的工资逐步转移到与科技成果、工作实绩挂钩上来。在职称评聘上,以科研咸果、工作实绩、能力水平作为主要依据,业绩特别突出者,可不受学历、资历和职数限制,高评高聘。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要重奖,有组织领导能力的要提拔重用。
    3.允许并鼓励科技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通过技术投资,技术承包,技术人股等形式创造致富,保护其在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中的合法权益。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属高新技术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提供必要的技术开发研究引导资金给予扶持。
     4.要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来我市工作,政府和企业都要采取措施切实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今后的五年,将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韶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好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的组织实施,为提高我市科技综合实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跟上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