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财政信息 > 专项经费

“蝶变”赋能高质量发展——韶关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纪实

时间:2022-04-18 10:55:00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韶关,因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锌都”而闻名,因工业而辉煌。新中国成立后,韶关抢抓“小三线建设”机遇,建成华南重工业基地,培育2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创下广东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空调等诸多“第一”。

  然而,历经多年的粗放式挖掘与半个多世纪的规模化开采,韶关的煤矿、铁矿、铅锌矿已经濒临枯竭。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韶关成为中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城市之一。

  近年来,韶关卸下资源枯竭的“历史包袱”,围绕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定位,大力发展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传统产业变革转型焕发新生

  一度废弃的红砖厂房建成智能管控平台,钢铁厂区附近新建的加氢一体站投入运营,防灾减灾项目厂房正紧锣密鼓施工,引进湖南镭目智慧制造项目和社会专业孵化器……1966年建成的韶关钢铁厂、如今的韶钢产业园近期多了不少新的产业项目,以高炉、厂房为主的生产型厂区正向产业集聚的现代化园区转型,逐步实现强链补链自主可控。

  崭新的标准化厂房林立,设备安装调试正如火如荼进行……“双变”之下的丹霞冶炼厂,不仅盘活了闲置十多年的600多亩工业用地,而且通过原有产业招商,延长了产业链,达到“补链、强链、延链”的效果。

  韶钢、丹冶的变化是韶关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2021年以来,韶关以“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以下简称“双变”)为抓手,探索老工业城市产城融合新路径,以韶钢、韶冶、东阳光、凡口矿、丹冶等传统产业企业为试点,先后启动了三批“双变”试点改革。

  截至2022年1月,三批“双变”试点已盘活3563.5亩土地,占可盘活利用土地总量的19.3%;改革试点园区已签约28个新项目,总投资124.2亿元,其中1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5.8%,高于全国、广东两年的平均增幅,先后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  

  2022年3月,韶关因2021年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受国家发改委办公厅通报表扬。

  新兴产业高点布局增添动能

  今年2月16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为韶关数字应用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事实上,韶关在数据中心产业方面早已有所布局。近年来,韶关市立足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着力推进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先后引进广东联通BPO、华韶数据谷、华南数谷鹰硕大数据中心等大数据产业项目,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当前,韶关正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把握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契机,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等为主的新经济新产业建设孵化器,着力为5G、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企业技改、教育医疗等领域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努力在竞逐数字经济新赛道上跑出韶关“加速度”。

  高标准建设韶钢智慧中心,实现5公里以上跨工序、跨区域、远距离、大规模集控,打造世界首个贯通铁钢轧全流程的一体化中心……围绕新兴产业谋篇布局的同时,我市聚焦“卡脖子”问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建设,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积蓄动能。

  2021年,我市成功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和第五届长三角—珠三角党校智库合作联盟论坛等系列活动,与广东省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10个科技创新项目。同时,打造“三地六大板块”科技孵化主阵地,腾出莞韶大厦、韶关客运站枢纽等约20万平方米的载体打造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并制定实施《韶关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35年)》,构建“一区多园”新发展格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去年,我市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总数达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42家。全市R&D投入继续六年稳居粤东西北各地级市首位,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4%。

  特色产业乘势而上提速破局

  如果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让韶关找到转型发展的方向,那么充分发挥省内对口帮扶机制,推进“广韶同城”“深韶对接”和莞韶对口帮扶,则让韶关在产业合作共建中茁壮成长。

  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莞韶对口帮扶模式(组团“1+N+1”、园区“2+2”等),两市累计到位政府帮扶专项资金11.25亿元,成功争取政府专项债和东莞银行授信额度共21.3亿元,东韶公司总资产达56.31亿元。

  2021年,莞韶产业共建新签约项目258个,计划总投资1732.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5个;新开工项目280个,计划总投资75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9个;新投产项目87个,累计完成投资额47.8亿元;共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73.73亿元,增长37%;建成标准厂房55万平方米,华南装备园液压件产业园、污水处理中心一期等重要设施投入使用,表面处理站一期进入调试阶段,莞韶城印雪酒店、双创中心二期等产业配套建成运营。

  立足资源禀赋,我市坚持差异化发展定位,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瓶子”,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不断完善“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2021年我市新增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数达21个,其中翁源兰花产业园纳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新增1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增22个。(转载韶关日报  侯海霞  于会涛)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