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招商引资 > 投资环境 > 重点产业

以产业为路 与趋势为友——老工业城市韶关转型升级综述

时间:2022-11-04 14:20:37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截图-2022年11月4日 11时23分46秒.png  2022年11月初,坐落于粤北韶关的宝武集团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原韶钢松山),一座由停产废弃老厂房改造的世界首例钢铁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飞速整合分析数据,进行智能化指导操作,实现高炉稳定高效生产……  

  这个藏在老厂房里的“智慧魔方”,于2018年12月27日整体切换上线,首次在业界建立了贯穿炼铁、烧结、焦化的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了距离5公里以上跨工序、跨区域、远距离的大规模集控和无边界协同。  

  当年过半百的老钢厂迈进数字化操作时代,拥有“华南重工业基地”辉煌史的韶关,成就了“不一样的钢铁”,也播下了新旧动能转换的种子,迎来了产业发展的万千气象:传统企业“工改工”、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现代农业、旅游等产业,致力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围绕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粤北韶关筑牢“压舱石”稳住“基本盘”,着力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传统产业“二次创业”

  清晨鸟鸣时,林海茫茫的粤北山河大地,炉火熊熊、钢花璀璨的工厂开足马力,院士团队、新型研发机构破解着科创的密码。

  行走在这座“中国锌都”“有色金属之乡”,既能感受干事创业的热潮,也能听闻流传的辉煌与佳话——新中国成立后,韶关曾是华南重工业基地,培育了2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创造了全国第一座土法铀水冶厂、广东第一辆汽车等广东乃至中国工业史上诸多“第一”,也烙下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工矿精神”印记。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省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永恒的命题。粤北韶关亟待直面产业发展不足、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人才和资源大量流失等难题,寻找重塑优势、换道领跑的路径。  

  既要大象起舞,亦要蚂蚁雄兵。唯有打造传统优势产业“梦之队”,不断培育新兴产业“新秀”,才能实现产业发展“星月齐辉”。  

  2021年来,在全省率先推行“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韶钢生产车间里,转型升级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一招:采用激光与双目视觉识别实现精准定位的连铸大包自动浇钢项目,让机器人替代员工完成大包滑板油缸、长水口装拆、烧氧引流、中包测温取样、添加保温覆盖剂等操作,在行业内首次实现“大方坯连铸自动浇钢”,既提升了作业的精度,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提高了高空、高温环境下的作业安全系数……  

  同样率先试行“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的韶关冶炼厂,锌精馏生产车间的精炼炉内,一项被国际燃烧学界称为21世纪最新一代燃烧技术,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硬科技”——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实现平均节能率为30%以上、烟气无CO产生,NOx排放控制在30mg/m³以下……  

  这场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双变”改革试点工作,是老工业城市韶关促进“厂区—园区—城区”服务功能互动发展,示范带动老厂老矿进行园区化改造,引导工业企业入园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粗放、低技术水平、高消耗转向集约、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实现“二次创业”的“破冰之路”。  

  推开这扇“双变”改革之窗,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和全省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韶关正不断盘活老工矿企业、激发传统企业新活力、腾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提供产城融合新示范。  

  目前,韶关在全省率先推出3批11个“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牵引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已盘活土地5945亩。  

  当传统产业的“二次创业”厚积成势,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把产品做精、产业做大、品牌做响,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添砖加瓦。

新兴产业乘势而上

  韶关位居巍巍岭南、北江之畔,土壤与河流、物候与天象之间,有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的“宝藏”,有大丹霞、大南华、大珠玑、大南岭的大美大雅。  

  山水一色间,如何让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与产业经济齐飞?韶关因时应势,在这片热土中寻找新动能——积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以落实省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为契机,深度链接湾区大市场,主动接受“双区”辐射带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更多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努力实现与“双区”的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和错位发展。  

  走进位于韶关新区天子岭的莞韶城,穿行红房矗立的银杏大道,一场携手“世界工厂”东莞,链接湾区大市场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按照省部署要求,2003年因扶贫“双到”结缘,2008年因共建园区携手合作的东莞与韶关,自2013年开启第一轮东莞韶关对口帮扶工作以来,围绕产业共建、全面帮扶、乡村振兴等三大板块,将东莞的技术、管理、资本等优势与韶关的资源、生态、成本等深度结合。  

  在这场莞韶情深的“双城”故事中,源于2019年东莞率先引进3家莞企投资总额达32.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0.3亿元的大数据项目,成功助力韶关大数据产业实现从0到1,并在年平均气温低,受台风、地震影响小且大工业电价为全省最低等“天时地利”加持下,赢得全国布局的8大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入场券”,拉开“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帷幕。  

  打造华南“数字凤凰”的同时,广袤的粤北大地,乘着“东数西算”、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级战略的东风,“追风逐日”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  

  今年1至9月,全市新签约项目206个、合同投资额550.2亿元,新竣工投产项目53个、新开工建设项目210个;近两年有53名院士、64名院士专家团队成员以及数百名科技产业专家来韶对接合作,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合作建设11家高水平科研机构,成功认定8家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6个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南岭团队”……  

  在这份产业发展的答卷中,全市已集中力量开展电子信息和大数据全产业链招商,吸引三大运营商、华为、腾讯、快手等骨干企业来韶考察对接项目,意向投资超千亿元,成功举办首届“东数西算”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算力产业大会,30个数据中心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广东广电、中瀚云等韶关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第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现代农业、旅游等产业同样万木萌发:韶关入选全省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成立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与三峡新能源、明阳智慧等企业合作规划项目总投资近600亿元,推动全域风能、光电资源开发;加快建设韶关高新区甘棠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和翁源创新原料药科技产业园,引进炬光科技等一批企业,广东萱嘉医品等项目已竣工投产,朗圣药业、岭南制药二期等项目预计2023年建成投产;华天科技、忠信电子等投资过百亿的项目如火如荼建设;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实现零的突破,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5家、居全省第一,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8家、居全省第三;30家单位被认定为南粤森林人家,居全省第一……  

  乘势而上、蓬勃生长的背后,是抢抓先机、巧借东风,为发展打开空间:韶关在翁源、新丰布局建设融湾产业平台中,谋划项目45个、投资超千亿元,今年1至9月完成投资4.1亿元;在乐昌、南雄分别谋划建设粤湘开放合作先行区、粤赣区域合作示范区,努力打造大湾区辐射带动内陆发展的枢纽节点、大湾区虹吸效应和集聚资源的落脚地桥头堡。  

  为了吸引更多客商用“脚”投票,韶关大力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深入全市重点企业集中开展“暖企”服务活动,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率95.9%,69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  

  以产业为路,与趋势为友。立足新征程,粤北韶关这座老工业城市正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营商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力开创韶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切实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转载韶关日报 吴梦雁 陈立新 张伟)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