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韶关市气象局

韶关市“十一五”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时间:2011-05-26 15:08:26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韶关市“十一五”

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建设实施方案

 

 

 

 

 

 

 

 

 

 

 

 

韶关市气象局

 

二OO六年九月十六日

 

 

 

 

目  录

 

一、引言……………………………………………………2

二、概述……………………………………………………2

三、建设任务及投资概算…………………………………4

  (一)旱、涝、寒气象监测网建设………………  ……4

  (二)生态环境气象测网………………  ……………7

  (三)雷电安全测网……………………  ……………9

  (四)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10

附表……………………………………………  …………14 

 

 

 

 

 

 

引言

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一年之中受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和中高纬度天气系统的交替影响,导致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暴雨、冰雹、干旱、雷电、低温、浓雾、强对流及其产生的次生灾害连年不断,是我省灾种多、频率高、危害重的灾害地区之一。据统计部门统计,韶关市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国民经济总收入的4%。气象灾害已成为韶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施“十一五”计划的重要制约因素,迫切需要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加强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

根据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韶市办联〔200537号)要求,紧紧依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认真落实《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快气象‘三网一系统’即旱涝寒气象监测网、生态环境气象测网、雷电安全测网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坚持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气象公益服务的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努力建设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加快韶关发展、争当全省山区经济发展排头兵以及构建和谐韶关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概述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城乡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全市各级气象部门按照“主动、及时、准确、科学、高效”的要求,以加强气象监测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准确率为关键,以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为核心,把为市委、市政府等各级党政领导组织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决策服务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来,通过实施省人大九届二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广东气象事业建设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议案的决议》,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CINRA/SD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和40个自动气象站;完成了省级骨干网升级和省—市—县宽带网以及省—市天气预报视频会商系统建设任务,目前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和40个自动气象站已投入业务运行;建成以卫星通信和地面公用数据通信网相结合的气象业务与政务信息网络;“12121”电话、手机气象短信等气象服务方式受到公众赞誉;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气象管理规定》、《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和《广东省台风、暴雨、寒冷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等等。逐步提高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预报准确率,为人工增雨作业和发布天气预警信号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人才,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含量。

同时必须看到,我城乡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还不强,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应急能力仍有待提高。现阶段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自动化、综合化水平不高,监测能力不强;探测环境恶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资源共享不充分;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机制亟待加强。

(三)目标

根据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韶市办联〔200537号)精神和“十项民心工程”第十条具体要求,通过实施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提升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寻求应对暴雨、雷电、高温、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有效办法

2.建立科学高效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3.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针对上述目标,考虑到我市气象工作现状和长远发展需求,结合省人大《关于加强广东气象事业建设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议案的决议》中的“两网一体系”建设目标(2001年—2005年重点建设大气探测网和气象信息网亟待加强建设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体系),在建设时间、进度和资金投入方面,按“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是国家统一布点而是提高广东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必须建设”的原则,实施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建设周期五年,主要建设内容是:旱、涝、寒气象监测网、生态环境气象测网、雷电安全监测网以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总投资概算为7980万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投资2238万元。

建设任务及投资概算

(一)旱、涝、寒气象监测网建设

总体原则:采取当今先进的探测技术和手段,了解对流层的风向风速及高空温度变化情况,观测我市区域内的水汽变化,提高探测监测能力,力求达到对区域内产生的各种灾害性天气监测基本不漏,为韶关的干旱、洪涝、寒害等主要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积极作用。

实施途径:旱、涝、寒气象监测网的建设要从发展韶关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求出发,着重解决我市开展气象服务中的紧迫问题,以提高对暴雨、干旱等主要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为重点,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在技术上要争取高起点、高标准。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各种气象灾害监测和提高预报服务综合能力的需求,重点建设激光雷达、风廓线仪站网、GPS/MET大气水汽总量观测站网等。

主要内容:

1.激光天气雷达站

功能说明:激光雷达是监测大气中云滴和气溶胶浓度变化的主要工具,它能弥补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没有云雨时较差探测效果的不足。

建设要点:计划购置1部激光雷达(市区芙蓉山顶)

2.风廓线雷达探测站

功能说明:风廓线雷达主要用于弥补常规探空站网风向、风速探测的时空密度不足,与多普勒天气雷达相配合,实时获取逐时及610分钟更新的水平风速、风向廓线、垂直速度廓线、FFT谱宽和湍流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廓线,对立体监测我市暴雨、台风、强对流等灾害天气系统的变化帮助很大,也为未来我市精细天气预报提供更多的气象资料。

建设要点:按照风廓线雷达的功能规范要求,需建设1个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探测站(市区)、1个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探测站(乐昌)。

3.GPS/MET大气水汽总量观测站

功能说明:通过地基GPS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很高时空分辨率、达到毫米精度的水汽资料(即每30分钟获得一次大气水汽总量的连续观测信息),以补充探空资料在时间分辨率上的不足,这种信息对监测、预报局地性的突发性暴雨,做好精细天气预报和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有很好的作用。另外,GPS遥感资料还可以广泛应用到地震、交通、国土、水利等部门,是部门联合、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

建设要点:按平均间距50公里建一个的技术要求组成GPS/MET探测网,建成后提供地震及水利、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海洋渔业、交通等有关部门共同利用。需在全市布设4GPS/MET遥感探测仪站(乐昌、南雄、曲江和新丰)。

4.多普勒雷达二级终端

功能说明:多普勒雷达二级终端是多普勒气象雷达的延伸,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基础上,完善市内各县多普勒天气雷达同步观测和资料共享的机制,依托高速通信网络的支持,实现雷达资料的实时拼图和共享分发。

建设要点:计划在全市8套多普勒雷达二级终端(每个县安装一套)。

5.自动气象站建设

功能说明:自动气象站可进行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项目的连续监测,进行数据处理并及时通过通信网络完成实时观测报文信息的传送。通过建立自动气象站,弥补目前气象资料探测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不足,可以提高气象资料的监测密度,从而为提高致洪暴雨预报精度和预报准确率起着基础性作用。

建设要点:计划在全市增设80个自动站。建设站网密度达到每个乡镇,并根据地理特点增设以雨量为主的区域天气观测站,在市政府、学校、居住区和风景区等重要地点和林场、江河水库等敏感地段增设监测站。

投资概算和进度安排:从2006年到2010年,完善“旱、涝、寒气象监测网”项目建设共需建设投资概算3970万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投资903万元。

(二)生态环境气象测网

总体原则: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做出客观评价,实现生态环境的快速评估,提出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和重建建议,为环境保护、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途径:在韶关市主要旅游景点和郊区建设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网,对森林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环境、灰霾天气、大气成分等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测。

1极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和气象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

功能说明:利用气象卫星的优势,通过气象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将卫星数据实时处理成区域各通道图像、彩色合成图像和全球拼图等,可以开发研制诸如植被指数、晴空亮温、云分类图、水汽分布图、洪水监测、各类专题图像等多种卫星定量遥感产品。将其应用到旱涝灾害监测预警中,一方面可以开展水汽含量的定量反演,对中短期天气进行预测预报,提高致洪暴雨预报准确率,另一方面可以实时遥感监测旱涝灾害发生发展情况以及地表生态环境状况,为各级政府指挥救灾提供技术保障。

建设要点:引进和开发结合,建立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业务系统,包括引进卫星遥感资料处理技术,加强卫星遥感资料的处理分析和应用等。

2. 农业生态气象监测站

功能说明:对农业生态(含农业灾害)气象的监测是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目前我省对干旱、酸雨(直接影响农作物)等的监测比较薄弱,计划建设土壤含水量和酸雨等对农业影响较大的监测站,通过每天定时测量不同深度的土壤水份状况,可以及时监测我省干旱及暴雨影响程度情况;通过对酸雨等的监测,能够及时调整对酸雨等影响敏感作物的布局,并提供防治措施。

建设要点:计划在曲江建立1个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站。

3.水文生态气象监测站

建设要点:尽可能地利用自动化探测设备,建设和完善各江河流域内的降水监测网点;根据流域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预报服务的需求,分别配备自动气象站和自动雨量站。

计划在曲江、乐昌各建立1个水文生态气象监测站。

4.森林生态气象监测站

建设要点:计划在曲江建1森林生态气象监测站。

5城市环境气象监测站

建设要点:计划在全市建4城市环境气象监测站(市区、曲江、南雄和乐昌)。

6灰霾天气监测站

建设要点:建设大气能见度和雾霾天气的自动监测网,获取24小时连续的定量观测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掌握本地大气雾霾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实现在业务上开展韶关大气能见度的预报和大气雾霾天气的预警。

建设要点:计划在市区和乐昌各建1个雾和灰霾天气监测站。

7.大气成分观测站

建设要点:计划在市区建1大气成分观测站。

8.大气本底站

建设要点:计划在新丰建1大气本底站。

投资概算和进度安排:2006年到2010, 生态环境气象测网”(不含征地款)共需建设经费概算共计人民币1000万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投资240万元。另外,上述建设所涉市县应无偿划拨建设所需用地,同时市县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需协调无线电管理、规划、国土、建设、电信、环保、税务等部门给予规费、税金减免。

(三)雷电安全测网

总体原则:提高雷电灾害的实时监测能力和预报预警水平,促进雷电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建立防雷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体系及雷电灾害防御保障体系,降低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实施途径:闪电定位仪组网后能有效地监测闪电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极性等。实时监测探测范围内雷暴的发生、发展、移动方向等,从而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提高致洪暴雨预报准确率。闪电定位监测与天气雷达相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雷达的作用。

主要内容:

1.闪电定位监测仪

功能说明:闪电定位仪4个探测子站,一个数据定位处理中心和配套的通信设施等组成,能有效地监测闪电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和极性。定位精度在有效探测范围内能达到500米,时间精度小于1秒。

建设要点:按技术要求,计划在全市3个闪电定位仪站(市区、南雄、乐昌)。

2土壤电阻率分布测量仪

功能说明:土壤电阻率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其观测值可供建筑物和微电子防雷设备接地系统的设计使用。开展土壤电阻率观测可获得雷电发生前后土壤导电性能的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韶关防雷减灾工作的水平。

建设要点:计划在市区1土壤电阻率分布测量仪。

3.大气电场仪

功能说明:布设大气电场仪网可以测量大气电场大小和极性的连续变化,用于加强监测局地性的大气雷暴活动。

建设要点:计划在市区1大气电场仪

4.雷电安全检测设备

建设要点:计划对全市防雷设施检测单位的检测设备进行升级、更换,购置先进的新型检测设备(进口)。

投资概算和进度安排: 建设“雷电安全测网”项目共需建设投资概算540万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投资245万元。

(四)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总体原则:围绕“公共气象”理念,拓展气象服务新领域,丰富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内容,采用多种预报产品分发和传播方式,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率和时效性。

实施途径:通过建立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全方位、全天候传播最新气象信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政府部门防灾抗灾指令;实施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库增水等,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韶关的经济建设。

1.     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

功能说明:气象台制作有主持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节目中将以主持人现场讲解为主,配以直观的图形图像,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通俗,更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建设要点:计划在全市建设9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

2“村村通气象”工程

功能说明:着重解决固定电话用户主动接收灾害天气预警信息问题。利用气象部门已初步建立的灾害天气预警发布系统和电信部门的现代通信技术及通讯资源,充分依托我市“村村通”工程,建立一套面向全市广大农村为主的、以固话语音短信为主要载体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最新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以固话语音短信方式,第一时间发送到农民群众手中。该系统最大限度地解决不具备手机的用户,特别是乡村用户接收灾害天气预警信息的需求。

建设要点:建设1个固话语音短信分中心平台,与省级固话语音短信中心服务平台连接。内容包括:灾害天气预警信息采集、分析、编审、监控子系统,固话语音短信编辑录音子系统,语音短信及用户数据库子系统,语音短信远程维护子系统和通讯子系统等。设备包括:灾害天气预警信息采编终端,信息监控终端,信息管理及维护终端,数据库服务器,通讯服务器,路由器,呼叫中心主机,高速通讯线路等。

3.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功能说明:以现有气象信息网络为基础,综合考虑省局网络建设整体规划,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技术,搭建预报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为各行各业提供气象资料和各种天气预报产品,成为气象科普宣传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

建设要点:进一步利用电视、广播等公共媒体以及一些市政公共设施(如路边的大屏幕显示屏),开展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特别是加强对气象预警信号的宣传和发布工作。

提高韶关市气象网站的水平,使气象网站成为气象科普宣传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

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将气象服务终端接到每个镇政府,提供图文并茂的天气预报、气候资料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产品,农业气象情报包括逐旬的天气概况与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天气趋势预报、农业生产建议等项内容。

建立手机短信和固话短信发布平台,利用短信传递快捷、灵活方便等特点将天气预警信息传送给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各街道和村镇责任人,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建立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专线,使气象图文信息能及时地传送到市政府。

4.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功能说明:通过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加强对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库增水、防雹减灾、机场和公路消雾、森林防火服务、重大活动保障、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

建设要点:计划在市区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成立人影移动指挥中心;完善以火箭为主的装备系统,完善市级指挥中心到作业点的通讯网络建设;建立作业方案修正、作业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效益评估为主体的县级人影业务技术系统。

投资概算和进度安排: 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项目共需建设投资概算2470万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投资850万元。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