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延长,新冠中和抗体在体内的滴度会慢慢降低。如要有效防止再次感染,有必要在体内抗体显著下降前再次接种新冠疫苗。”去年底的新冠感染高峰已过去4个多月,未来是否还需要接种新冠疫苗?如何有效减少再次感染?近日,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对此作出解答。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新冠病毒传染的风险仍存在,新冠并没有结束。”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管理科科长肖晓文介绍,4月1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一期《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尽管各省份报告的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有所下降,但4月13日检测阳性率达1.3%,相比此前3月30日(检测阳性率0.7%)、3月23日(检测阳性率0.7%)的数据几乎翻了一番。
不仅如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10日印发的《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解读中指出,当前,全国整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持续存在。
新冠病毒未来也有可能会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地域范围内流行。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通过防患于未然,减少感染时带来的危害。未来的新冠疫苗接种策略,比如间隔多久接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后由相关权威部门决策。
两类人群体需再接种或继续完成后续剂次
据了解,抗体水平与保护效果是正相关的,这意味着,新冠中和抗体水平越低,保护效果会越差,反之越能形成保护。接种疫苗可以提高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水平,当病毒进入血液后给予阻拦。
那么,经过上次的感染,是否已经相当于打了疫苗?对已经打过3针再感染的人来说,相当于对免疫进行了叠加,获得很强的免疫力,很多研究证实这一点。但对感染前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未完成全程接种就被感染的人来说,体内的免疫保护能力不及前者。
《方案》指出,研究结果显示,基础免疫后再经历自然感染的人群和已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通过多次抗原刺激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对于此类人群,短时间内再次接种疫苗的效果有限,暂不需要继续接种疫苗。
但如果在此前疫情中已感染,在感染前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则需要在感染3个月后再接种1剂次疫苗;如果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但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则需要继续完成后续剂次的疫苗接种。
再加强可有效预防变异株传播
研究显示,每个人体内中和抗体的覆盖面不同,3次疫苗接种1次感染的人群,受到原型株和奥密克戎亚变种的叠加刺激,而1次感染的人群只受到奥密克戎亚变种的单一刺激,前者的覆盖面广于后者。尤其当有新变种来袭时,叠加刺激还有可能覆盖新变种的未知突变,产生更好的免疫效果。为了应对奥密克戎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变,在感染前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未完成全程接种就被感染的人群,更需要再次接种新冠疫苗。
免疫不仅是个体的感染问题,也可以通过形成群体免疫来影响病毒的传播、变异。在现阶段抗体水平还没有完全回落的时候再加强一下,不仅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形成群体免疫。如果现在大家都进行再加强,那么就算有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输入,它也会因为免疫屏障的作用难以快速传播,无法形成感染高峰。
此外,群体免疫做好了,对全人群中的弱势群体也无形中产生保护。免疫屏障为易感人群,如高危人群、老年人群、3岁以下婴幼儿、特殊人群等有效抵御病毒感染带来的危害。
符合条件人群接种时间有变化
《方案》明确,现阶段我国疫苗接种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肖晓文介绍,目标人群主要包括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其中,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包括3-17岁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以及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其中,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个月以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次疫苗。
我国已有多条技术路线新冠病毒疫苗陆续获批使用,后续也将根据疫苗研发、审批进展,结合疫情形势、病毒变异等情况,适时研究调整接种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序贯免疫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
“如果前期接种了灭活疫苗,加强免疫或感染后接种推荐选择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吸入型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和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肖晓文如是解析。(转载韶关日报 范琳珍)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