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我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省委书记李希对韶关提出的“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全市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企稳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实现“扭负转正”,多数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与“压力测试”下,我市立足于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让“六稳”“六保”成为迎接困难和挑战的着力点。
一项项政策“雨露”,引来产业源头活水;一个个项目赋能,潜流翻出发展“巨浪”;一项项举措惠民,纾解民忧民困。随着我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实现“扭负转正”,多数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1-6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6%,比一季度回升4.3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3%,排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7%,其中二季度当季增长6.5%,排全省第3位。
强根基:保产稳供增强发展后劲
走进乳源瑶族自治县,雪印集团酱料生产车间、速冻蔬菜车间和万吨冷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促进保产稳供,增强发展后劲,这是我市应对疫情大考始终绷紧的一根弦。
我市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加快构建具有韶关特色的“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做优做强兰花、优质水稻、蔬菜、水果、茶叶、水产、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双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水缸子”“花瓶子”。今年上半年,我市与梅州联合申报的广东金柚产业集群入选2020年50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我市生猪优势产区产业园和乐昌市岭南落叶水果产业园成功获批广东省2020年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市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获批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在各县(市、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复工复产后的各行各业也在有序运转。为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基本面,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上聚焦用力。今年1-6月,工业投资增速排全省第1位,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配套投资7.35亿元、同比增长15.2%,华南数谷、华韶数据谷、移动5G智慧城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联通BPO项目一期建成运营,中国联通智慧客服南方中心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走出了具有韶关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高效运转的背后,是我市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保障的有力支持。为切实减轻企业社会保险负担,根据社会保险减免延缓政策,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为符合条件企业减免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费4.69亿元、涉及1.97万家企业,为963户企业返还普惠型援企稳岗失业保险费1803.5万元,为符合申领条件的受影响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273.53万元。此外,随着我市引导往届技校毕业生返韶留韶就业,企业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得到缓解。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6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人数增长1.7%。
赋动能:项目“加持”谋划新增长极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聚焦重点项目攻坚,促固定资产投资,是全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题中之义。
我市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以交通对接为切入口,积极主动融入“双区”,大力实施高速公路“133”工程,韶新高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雄信高速、武深高速始兴连接线、马坝互通、韶州互通和韶连高速、黄浪水互通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韶关丹霞机场、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韶关港乌石综合交通枢纽和白土港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广州港内陆港和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并积极谋划推进厦昆高铁韶关至龙川段、厦昆高铁韶关至广西贺州段、沪穗高铁韶关至江西赣州段、京广(武广)高铁第二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今年1-6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3.4亿元、增长0.4%,其中二季度当季增长30%。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借力“双区”优势资源,引凤来栖。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积极带队外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带头破解制约招商引资的瓶颈问题,定期深入项目一线,听取客商意见,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突出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围绕钢铁、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和韶钢、东阳光、韶烟等重点龙头企业,认真梳理产业链优势环节、薄弱环节、缺失环节、重点配套环节,着力引进一批既有龙头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同时,以韶关高新区、华南装备园、各县(市、区)产业园区为依托,推动中金岭南、宝能集团、比亚迪等企业在韶增资扩产、延伸链条,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材料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发挥好市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采取市商务部门全程督办、各县(市、区)领导挂点落实、各县(市、区)招商部门和园区主动服务“三级”联动的措施,推动项目建设和管理,促进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111个、签约项目合同投资额263.87亿元。
为擂响经济复苏的战鼓,城市扩容提质也蹄疾步稳。今年上半年,我市深入实施“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城市发展战略,推进中心城区道路贯通联网“10+1”工程,韶州大道路基工程基本完成,韶州大桥主塔顺利合龙、创造了粤北地区桥梁建设史上“七个第一”,韶关新区金融集聚区、张九龄纪念公园、体育公园、武江大道南、韶州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芙蓉新城重点排污管网建设基本完成。
随着城市扩容提质,城市风貌不断提升,市辖三区40个老旧小区改造、30个无物业小区封闭式管理提升试点建设进展顺利,共新建10个停车场、新增867个停车位,8个农贸市场改造正在加紧施工。实施县城“439”和乡镇“139”提升行动,启动实施第二批30个乡镇(镇街)提升工作,同步整治国省道路域环境。目前,全市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在建项目225个、已完工项目145个,第二批试点乡镇已全部完成规划设计并正加紧建设,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守底线:增强福祉做实民生“账本”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我市不断做实民生“账本”,纾解民忧民困,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水平更高。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健全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帮扶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相对贫困群众的长效机制,在做好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的同时,组织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脱贫攻坚访贫问效,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截至今年7月20日,市、县、镇各级领导干部开展访贫问效共53012人次,访问普通农户、贫困户、边缘户和不稳定户共39567户,100%遍访全市贫困户,帮助解决扶贫问题10873件。今年4月底,我市剩余的423户1100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标志着全市278个省定贫困村和33008户84454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实事,广东韶关健康职业学院筹建项目进展顺利,韶州中学项目动工建设,北江中学改扩建项目(一期)完成勘察、设计招标,完成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改造12所、新建改扩建已开工14所、竣工5所,农村中小学厕所新建改造已完工137所;深入推进“1331”三级医院集群发展战略,粤北人民医院高水平建设不断推进,韶州人民医院动工建设,启动市铁路医院与市第三人民医院整合工作,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完成投资8000万元,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粤北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进入室内装修阶段,粤北第三人民医院与韶关复退军人医院整合挂牌,前海人寿医院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今年以来,我市落实“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培训工程,支持韶关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出台韶关企业职工线上适岗培训补贴政策,研究打造具有韶关本地特色的客家菜品牌,做好母婴、居家、养老和医护服务4大重点培训项目,上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目标3.5%以内。
同时,我市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深入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将低保、低收入、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困难群体和受疫情影响不能就业无收入、因医疗费支出、子女教育及意外灾害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全部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粤北韶关,正立足“六稳”“六保”,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力争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转载韶关日报 吴梦雁)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