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记者在同事的镜头和文字中第一次认识了联勤保障部队驻韶某输油管线团班长吴勇,那时他刚刚获得“全军备战标兵”个人荣誉称号并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载誉归来的他在镜头中目光依旧平实而坚毅。
“八一”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了9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吴勇在列其中。这次,记者终于争取到了采访机会。7月盛夏,在野外驻训场上,记者见到了这位驾驭“油龙”的管线尖兵,几个月的野外驻训,让他的肤色看起来比之前又黑了几分,但那如炬的目光依旧没变。
何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打赢”“细致”“勤奋”“血性”“忠诚”“责任”,这是吴勇战友及家人眼中看到的其对“最美”二字的诠释。
勤奋“胖勇”要逆袭 只为打赢每一战
2006年,吴勇应征入伍,来到全军成立最早、屡立战功的某野战输油管线部队。
“吴勇是我的昭通老乡,他刚入伍那会儿有点胖,人送外号‘小胖勇’,很多老班长并不看好他。”输油管线团管线三营的黄金海说,那时部队还在昆明,8月的昆明气温高、紫外线强,大家吃完午饭,都迫不及待回寝室休息,只有吴勇例外。
一天中午,黄金海下岗路过训练场,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撞击声。心想,这么热的天,谁这么惨还在出公差啊。黄金海带着心里的那一点好奇寻声而去,发现吴勇正拿着扳手,在倒腾泵站管件。“我问他是不是被罚,谁知他竟然说是班长告诉他只要一直练一直练,就能提高泵站开设技术,于是他就抓紧每分每秒不断练习。”黄金海心想,吴勇估计是受了早上训练落后的刺激,一下心血来潮而为之,没想到他真的坚持了下来,一个月下来,整个人又黑又瘦,双手也都磨出了老茧。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在单位泵站开设的比武中,先前一直不被看好的吴勇他们班,竟然得了第一名,吴勇还获得了“最快连接手”称号。
“我所在的部队是一支有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后勤红色基因的部队,作为其中一员,我绝对不能拖后腿。”吴勇认为,当兵训就要训到极致,干就要干到最好,这样才能战无不胜。
入伍13年,吴勇的拼劲从未减弱。现在,吴勇能够驾驭布(收)管车、吊车、整装整卸车等全团所有主战装备,考取了司泵员、管线装备修理工等6本专业证书,本本货真价实,含金量高。另外,他胜任管线专业28个工种,能操作11类应急救援装备,样样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细致严师传“武功” 以身作则显忠诚
2009年夏天,在火热的训练场上,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一场由“班长下战书、战士打擂台”的管线连接竞赛拉开序幕。胸有成竹的吴勇带领他的七班不但没有拿到名次,还挨了批。这件事对吴勇触动很大。“以前我总是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忽视了整个班素质的提升、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班务会上,吴勇作了深刻反思。
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吴勇意识到,要想真正练出战斗力,不仅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还得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战斗力。那以后,吴勇开始了从“兵头”到“教头”的转变,但这条路他走得并不轻松。
吴勇说话声音小、表达没逻辑,班里战友对此颇有微词。他百般努力,每天对着泵机练习,哪里不顺畅,就反复讲10次;哪里记不住,就抄上10遍。经过不断的刻苦练习,最终在一次大队举办主战装备理论讲解比武中夺得冠军,被战友誉为“金牌教员”。
几年下来,吴勇总结出了自己的带兵育才“三宝”:用心、细心和耐心。输油管线团三营的董尧,当兵第三年就当上了泵站长,今年更作为优秀士兵被提干保送入学。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他感到自豪。他在采访中说:“我以自己是吴班长带出的兵为荣。”
“我刚当司泵员那会儿,他总是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我。就拿机械密封拆装来说,他教过我多次,但拆装秘籍我捣腾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掌握。”董尧回忆,那天,吴勇正准备来验收学习成果,见他坐在泵机旁边愁眉苦脸,二话没说,拿上工具箱就带着他钻进了泵舱里,从一个工具怎么拿,一颗螺丝的角度怎么对,他一边讲,一边做,之后再让我自己来,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过。
据董尧描述,那天,舱外骄阳似火,舱内狭小的空间闷得让人喘不过气,两个小时下来,董尧有点熬不住了,但吴勇依然全神贯注。“对待装备,要像对待身边战友一样,特别是这些精密的部件,比如孔位对得正不正,螺纹有没有损坏,你只有用心去触摸,去感受,才能得到它给你反馈的信息。”那天吴勇的一句话让董尧受用至今。
当董尧完全领会吴勇教的精细拆装法精髓时,夜幕已降临,他们从泵机里爬出来,拖着麻木的双脚一瘸一拐地向帐篷走去。“那晚,吴班长走在我前面,月光照在他瘦小的身上,映在地上的影子却显得格外高大。”董尧表示,吴勇对他们严从来不体现在言语上,他总是通过严于律己,当好表率来影响身边战友。他除了手把手教会他们精细的技术,还用行动教会他们忠诚。
今年5月,吴勇所在的输油团受领了全军管线兵实铺实输轮训任务,刚刚完成重大演习的吴勇,没有任何休整就一头扎进了野外驻训场。入夏的粤北山区,时而阴雨连绵,时而酷热难当。官兵们的衣服是干了湿、湿了干,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每天扛着80多公斤的管线翻山越岭、穿湖越河、钻洞越沟。无论何时,吴勇总是冲在最前排、干在第一线。
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友连续奋战10多天,圆满完成了100多公里野外管线铺设任务。但管线刚铺好,一场4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就袭击了他们的驻训区域。一组管线受到洪水强烈冲击,严重变形,随时有断裂的危险,必须马上进行拆卸,改道绕行。吴勇接到通知后,迅速带领抢修小组投入抢修。
“当时,齐腰深的洪水还在不停冲刷,吴勇和大家手拉起手,带头跳进了激流中。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了抢修任务。”当天与吴勇一起前往抢修的输油管线团副政治委员康辉从那一幕中看到了吴勇身上铁心向党、从军报国的坚定信念。
血性战士上沙场 归来顾家好儿郎
其实,这次泡水抢修对于这位拥有13年兵龄的老兵来说并不算什么。吴勇印象中,自己最热血的表现是在西藏,在那个海拔5000米的净土上。2015年,羊八井,全军管线部队首次赴藏全面实战化演训。山高坡陡、高原缺氧,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一般人空手走路都要走一步歇三秒。而输油管线团的官兵们还要扛着80多公斤的管线进行架设,其难其险不言而喻。
“记得那是演习开始的前一天,上级要求我们临时改变管线铺设线路,改道后的管线要经过一条冰河。看着湍急的河水上还漂浮着冰渣子,大家都不禁有些犹豫。”输油管线团三营的向昊轩是吴勇带出来的尖兵,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他激动地说:“太燃了!”
他描述,吴勇看出了大家的异样,大吼一声“我来……”便纵身跃入冰河,班长身先士卒,向昊轩和其他战士不敢畏缩,纷纷跟上跃入河中。向昊轩说:“我刚下去,齐腰的冰冷河水就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全身好像被针扎似的疼。才一分多钟,我就已经感到四肢麻木。”
十几分钟过去了,扛管的战士就换了两三拨,但吴勇却还没有上岸。向昊轩回忆,那天吴勇前后三次入水,最长一次在冰冷的河水中泡了20多分钟。管线铺设好时他已冻到嘴唇发紫、面色乌青。当天晚上,吴勇就得了重感冒,但他的精神深深地激励了全班战士的斗志。最终大家一鼓作气,完成了上级赋予的突击任务。
如果说管线是油料流向战场的大动脉,他就是托举大动脉的钢铁脊梁,是名副其实的“兵王”。
吴勇是战场上的血性男儿,还是家里的责任担当。这次采访,记者还见到了吴勇的妻子夏举梅,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家里的条件都很一般,节俭也就成了一种习惯。“他当兵后买的衣服,我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但他给家里老人买的治疗风湿的药却多到数不过来。”夏举梅告诉记者,吴勇妈妈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除不了根,只能靠贴膏药缓解疼痛。吴勇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打听到能治风湿的药,而且无论多贵都会买回来。
在夏举梅的眼里,吴勇是大孝子,不光对自己父母好,对她的爸妈也很上心。“我爸去年患上失眠,吴勇知道后,专门在昆明找到神经内科专家给他看。但我爸嫌路远、怕大医院看病贵,死活不去。吴勇拗不过,就找到专家开了方子,把药配好了寄回来。”
吴勇说:“好男儿,在部队,要做打得赢的战士;在家里,要做靠得住的丈夫。”
聚力强军打赢、忠诚履行使命。吴勇,他让记者看到了全军部队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立体模样。(转载韶关日报 黄俊 金飞 唐睿)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