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乡村绿美生态建设专题调研。文静摄)
(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联组会议举行“百千万工程”部分重点工作专题询问。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韶关人大提供)
(发挥人大职能,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一一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镇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
(韶关市五级人大代表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履职培训班。)
春林初盛,鸟雀啁啾。在岭南山麓、北江河畔的粤北韶关,一场春天的盛会一一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即将在3月18日开幕。
冬藏春生,立足万物萌动、遍地新绿的粤北沃野,回顾过去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也是圆满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目标任务的一年。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363”工作安排,以推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为牵引,在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聚焦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韶关实践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聚焦“百千万工程”,三级人大齐心联动、五级代表同心建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聚焦立良法保善治,开展我省首部农村消防条例立法工作。
聚焦提升监督质效,创新开展联动监督、跟踪监督、刚性监督,监督针对性、实效性更加突出。
聚焦发挥代表作用,率先在全省实施“省市共建人大代表林”项目,全市代表林建设面积、总投资、人大代表捐款、募集社会资金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聚焦数字人大建设,实现人大代表100%开通“粤人大”,进驻网上代表联络站,启用网上代表联络站。
聚焦“懂人大”“讲人大”加强研究宣传工作,《中国人大》杂志、中国人大微信公众号、中国人大网等媒体专题报道韶关人大工作亮点,充分展示了韶关人大的新担当、新作为。
推进制度之治 发挥人大作用
“燃气管网已经覆盖范围的小区、街道商铺、餐饮业、企业食堂、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等不得使用瓶装气,在管道燃气覆盖前使用瓶装气供气的,应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瓶改装’。”……
“在农村从事燃油、造纸、木材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废品收购、仓储等生产经营者应当为经营场所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设施。”……
翻开立法“扉页”,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盯粤北城乡之间民众关切的安全问题,强化法规制度供给,制定《韶关市燃气管理条例》《韶关市农村消防条例》;强化依法立法,及时修改《韶关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强化民主立法,把首个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的专业性人大代表联络站(绿美广东车八岭人大代表联络站)增设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到立法工作全链条全流程,确保出台的法规有刚性、接地气、能落实、起作用。强化备案审查工作,全年共接收报备规范性文件16件,报备地方性法规3件。
以“宪”之名,崇“宪”于行。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开展宪法宣传活动,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推动国家公职人员自觉尊崇宪法。
组织代表深度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广东省河道管理条例》《韶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将群众意见带到人大常委会会议,写进审议意见,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法典如舟,监督如炬。2024年,也是监督落地有声的一年。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寓支持于监督之中。
从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做大做强我市文旅产业、基层卫生站服务能力提升情况、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工作等专题调研,到听取审议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长者饭堂建设运营情况报告,到开展绿美韶关生态建设工作评议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活动,再到组织代表视察青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都写下了履职监督的生动注脚。
值此间,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两个联系”机制持续深化,代表进站亮身份、亮信息、亮职责、亮计划,拉近与选民的距离,让群众随时可以找得到代表,说得上话、办得了事。
深化代表工作 写好“履职作业”
2024年7月的韶城,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市人大常委会按照“集中一个月、履职贯全年”要求,将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与“百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实施25项集中履职工作。
这份履职“作业”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代表工作融入全市工作大局,不断提升代表履职意识、履职能力。
紧扣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组织代表开展“助力绿美善美、提升颜值产值”系列调研活动,加大对林业林分改造、林相改善,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发展,打造和美乡村,建设美丽圩镇等重点工作监督力度。
街头巷尾,代表进站接待选民,共征集人民群众关于绿美生态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913条,形成代表建议113件转交政府研究办理,推动政府持续做好“增绿”“护绿”“兴绿”三篇文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田间地头,代表深入镇、村走访联系人民群众,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等情况,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其中,代表赴乐昌市九峰镇开展专题调研和灾后重建工作,捐助灾后重建资金40.5万元。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前移代表提出建议服务关口,加大建议办理工作督办力度。市人大代表提出建议77件,办结率100%,代表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
全市建成860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并完成数字人大应用平台建设任务,做到“线上四展示、线下两亮码、信息三齐全”,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保障代表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服务。
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开展活动较上年增加408人次;接待选民较上年增加231人次;形成代表建议较上年增加27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938条,推动解决问题1172个,代表进站履职实效不断增强。成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写照。
紧扣创建人大代表满意的代表机关,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依法组织五级人大代表开展活动,积极整合市、县、镇三级人大力量,主动帮助代表解决履职困难,为代表履职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加强代表履职监督管理,推动代表想履职、会履职、履好职。
锚定发展之要 赋能中心工作
岭南春来早,人勤地生宝。2025年农历新春的第三个工作日,一场重磅会议——韶关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大会召开。
大会剑指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密码”,展现韶关曾经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的“家底”与实绩,聚焦“制造业当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为巩固提升全市34个行业大类、2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深入研讨、汇聚合力。
细数韶关大数据产业扬帆起势、生物医药集聚成势、新材料结出硕果、现代农业打通出海通道、文旅康养越来越旺的一年,亦有市人大常委会为落实中心工作赋能增效。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联动监督乡村绿美生态建设、全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镇域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对美丽圩镇品质提升、央企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美乡村建设、邮政快递物流网络建设等进行专题询问,以刚性监督推动政府相关部门找原因、亮承诺、谈举措,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市工作在“三农”一线的五级人大代表80人,开展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履职培训,推动代表以学促干、以干践行、以行增效。当好战斗员、宣传员、监督员,助力各领域工作提质增效。
破旧局,拓新局。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产业发展,推动包点乡镇因地制宜开展撂荒地整治,围绕美丽圩镇建设,推动包点乡镇加快道路升级改造、房屋外立面提升进度,围绕典型镇村建设,完善镇村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任务三张清单,推动相关部门、各镇村靶向攻坚,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耕者下力,即是福田。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全面完成市委安排的招商引资任务;围绕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挂点联系的48个重点项目、30家工业企业,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帮扶九峰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农文旅产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加快第二批典型村建设;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高擎思想之旗 强大精神“内核”
内外兼修,行稳致远。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定向领航,抓好第一议题学习,召开19次常委会党组会议传达学习37个议题,举行9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与此同时,抓好人大代表政治培训,依托代表联络站,组织市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乡镇人大主席,向人大代表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推动人大代表把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到本职工作和履职实践。
始终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举纲持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的决策部署开展深入调研,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并写入市委的有关实施意见,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市各级人大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围绕“百千万工程”“六大攻坚”行动,制定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提出59项工作项目;围绕党委决策、人事安排,依法作出决议决定7项,任免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50人次,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春日为信,整装待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站在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即将召开的新节点,市人大常委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紧跟市委工作重心和工作安排,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不断深化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韶关实践,在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取得新成效,为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韶关贡献人大力量。(转载韶关日报 吴梦雁)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