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期间,“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算力”等话题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结合韶关经验和实践,相关专家更关注哪些方向?对韶关发展有何建议?且听他们的剖析解读。
“连续两年,新质生产力都是全国两会上的‘热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今年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的重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黄晓晖今年仍然关注“新质生产力”这一热点话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黄晓晖看来,未来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以数字、绿色、智能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正在加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黄晓晖表示,近年来,韶关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在大数据和低空经济领域进行规划与部署。不仅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唯一的数据中心集群,还获得了50平方公里的低空飞行测试空域作为低空经济的“试验场”,这些“稀缺性资源”进一步增强了韶关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优势与潜能。“报告中提出的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及发展低空经济新兴产业等战略举措,有利于韶关竞逐‘新赛道’。”黄晓晖说。
韶关如何竞逐新兴、未来产业赛道?黄晓晖建议,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时,更应该从“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方面入手,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土壤问题,从而培育更加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环境。此外,还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将现有的“限制性资源”转化为“稀缺性优势”。除了大数据和低空经济领域外,韶关还坐拥丰富的生态和绿色资源,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这些资源正逐渐转化为珍贵的“稀缺性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对韶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1月以来,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春晚舞台上的机器人让全球观众大开眼界……多项人工智能成果密集问世,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热度达到空前状态。
2025年全国两会持续关注“人工智能+行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电子技术副高级工程师、副教授高永周重点关注到“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话题。高永周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生产力方式需逐步调整,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被高度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要善用“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全面赋能。
高永周表示,正如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一样,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其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团队正致力于研究大模型与智能体在教学中的赋能应用。具体而言:一是研究深度求索(DeepSeek)技术赋能教学;二是研究以大型模型、小型模型与智能体相结合的数智底座,赋能教学场景的应用能力。依托韶关市智能算力市域联合体,培养“AI+技能”人才。
韶关正经历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智算之城”的转型。“为满足韶关算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致力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科建设,专注于培育算力产业链各环节所需的人才,每年可向韶关算力产业输送逾千名掌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助力韶关产业发展。”高永周说。(转载韶关日报 陆瑶)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