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往期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韶关红色革命遗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中共翁源县委成立旧址追忆峥嵘岁月

时间:2021-03-11 10:27:07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p30_b.jpg在翁源县周陂镇光明村水口围自然村县道350线旁,矗立着一座典雅大方的白灰色中西合璧式建筑,其门额书“陈氏宗祠”,所配门联“地接龙田城,星聚雁鹰石”。光明陈氏宗祠在这绵亘十余里的山脉乡村中,尤为引人注目。  

  数百年前,这里走出一位明代抗倭名将陈璘。时光斗转,革命战争时期,翁源县立中学(简称“翁中”)迁至周陂雁鹰石陈氏宗祠,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也从这里走出,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中,并最终取得胜利。中共翁源县立中学支部、中共翁源特别支部、中共翁源县工作委员会、中共翁源县委先后在此成立,领导机关一直设在翁中。可以说,光明陈氏宗祠见证了中共翁源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段发展历史。

  从“小”到“大” 陈氏宗祠见证烽火岁月

  “从最初仅有几位党员,通过短短数年的努力,逐步发展壮大到100多名党员,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非常不容易的。”谈起这段历史,翁源县史志办副主任杨永其感慨万千。  

  1938年,翁中校长徐尚同利用到广州参加战时教育工作会议的机会,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物色聘请进步教师,决心鼎革教育以适应抗战形势。中共广东省委获悉这一情况后,为建立和发展农村抗日根据地,决定以教育阵地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开展统战工作,发展党的组织,指示省委宣传部部长饶彰风等人,介绍中共党员廖琼(原名廖翠贞,1938年8月改名为廖琼)到翁中任教,秘密开展建党工作。因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司令部要进驻翁源三华,翁中遂迁到周陂光明陈氏宗祠。同年8月,廖琼随徐尚同到达翁源周陂光明陈氏宗祠。11月,在翁中建立中共翁源县立中学支部,廖琼任支部书记。  

  与此同时,1938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青委直接领导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总队党组织负责人于光远、副总队长梁嘉等率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省抗先队”,公开名称为广东省政府战地动员委员会战时工作队)10多人到翁源开展抗日宣传和建党工作。同年11月间,成立中共翁源特别支部,邓楚白任书记,陈华、陈中夫为委员,特支机关设在翁中。  

  “早在省抗先队进驻翁源之前,翁中进步师生便已在周陂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中共翁源县委成立旧址讲解员雷成初说,“省抗先队进驻后,周陂抗日救亡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许足成等翁中进步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其中。家住门杆树下村的江优文虽不是翁中学生,但因距离陈氏宗祠仅几百米,故经常与翁中学生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周陂抗先队一成立,她也参加了抗先队。”

  1939年2月,在中共翁源特支的基础上,中共翁源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成立,书记为王炎光,组织部部长为陈祥,宣传部部长为邓楚白,统战部部长为陈中夫,妇女委员为潘若茵。从翁中支部成立到1939年春夏间,李启聪、陈德新等先后被发展为中共党员。工委成立后,遵照广东省委指示精神,除全力抓好翁中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的发展工作外,还逐步向三华、龙仙、江尾、周陂、坝仔等地区发展,先后建立了江尾、龙仙、周陂的中共党支部。  

  1939年7月,翁源县工委书记王炎光、组织部部长陈祥调离翁源到中共北江特委工作,翁源县工委被撤销。8月,北江特委决定成立中共翁源县委员会,邓楚白为县委书记、刘帮彦为组织部部长、何礼娴为妇女委员、廖衡为宣传干事,隶属北江特委领导,县委机关驻翁源中学。翁源县委成立后,领导全县各地抗日自卫队坚持抗日;并抓住广州沦陷后省抗先队在翁源驻扎的有利时机,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发展党员,迅速建立在农村的党的基层组织。到1940年5月,全县党员发展到80多人。这期间,翁源党组织领导翁源人民,团结社会各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青年参加抗日先锋队和抗日自卫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杨永其告诉记者,从1938年秋至1940年5月,光明陈氏宗祠既是翁源县立中学的临时校址,又是中共翁源特别支部、县工委、县委的机关驻地,也是抗先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活动基地。有这些基础,至1942年5月,全县基层组织发展到8个支部,共有党员114人,全县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在当地更加坚强有力。

  从古至今 革命先辈前仆后继

  据了解,光明陈氏宗祠属龙田城陈姓人氏总祠,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陈璘而建。总祠始建于明朝末年,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31年,由翁源首任民选县长陈定策、团总陈步谦等人发动宗亲集资复建。2009年8月,翁源县政府再次对光明陈氏宗祠进行修葺。宗祠五间三进,面阔19.6米,进深29.6米。属中西合璧式建筑。悬山顶,面铺小板瓦,门楼由砂灰、砖石砌结,一至三进房屋土坯砖砌结墙体。宗祠虽历经复建、修缮,但基本保持原貌。  

  为保护这片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地,1985年1月,翁源县人民政府将陈氏宗祠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中共翁源县委、翁源县人民政府又公布其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其为韶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今天的光明陈氏宗祠,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翁源县委成立旧址,早已成为韶关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红色基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成部分。光明陈氏宗祠实行常年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集体参观还提供免费讲解和派发宣传手册等服务。其中,陈列展品以实物为主、图片为辅。此外,光明陈氏宗祠还设置了关爱未成年人宣传画,让社会更关注未成年人成长。

  环视光明陈氏宗祠内,当年的中学教室仿佛仍然传出琅琅读书声;简朴的教员宿舍,似乎还能看到革命先辈们点着油灯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在这里,革命种子早已埋下,革命先辈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泥泞踏过坎,让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点燃了党的事业,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乐章。

  滃江河畔,青云山下,翁源这片热土孕育了许多优秀儿女。古有抗倭名将陈璘保家卫国,今有革命先辈们为党的事业前仆后继,结下累累硕果。

  如今,在光明陈氏宗祠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单位组织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也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学校组织学生举行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其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光明陈氏宗祠,迎着温暖的阳光、沐浴和煦的春风,让人们在一次次参观学习和一次次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将伟大的红色基因不断传承下去,将伟大的红色传统不断发扬下去……(转载韶关日报  张小卫 冯兆宇 邵文)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