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宪(1920—1945),曾化名张漫天、张仁安、张清、张福生,1920年9月生,广东龙川县佗城人。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5月任新丰县工委书记。1945年1月牺牲。
1926年,张民宪的父亲将银质项链送进当铺,典当银钱供张民宪上学。在学校,张民宪勤奋好学,加上父亲悉心指导,成绩优异。
1931年春,张民宪考入龙川中学预备班就读。学好功课之余,张民宪还经常阅读进步报刊,在进步教师的指导下,他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同年冬,有进步学生在龙川发动反对日本侵略的抵制日货运动,张民宪投入革命洪流之中。
1932年冬,张民宪参加反对反动县长的斗争,同时参加慰劳抗日义勇军的募捐活动。经过一系列活动,张民宪开始思考“中国应往何处去”这一严肃问题。
1934年,张民宪以《中国的危难》为题,撰写揭露日本“蚕食中国”阴谋的文章,抨击蒋介石“节节退让,国土沦丧”的耻辱行径,指出中国的危难和耻辱在于不抵抗主义。
1935年,张民宪在教师命题的《安内与攘外》的论文中,发出抗日救国必须一致对外的呼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传遍全国,消息传到佗城,张民宪兴奋地对弟弟说:“中国得救了!中国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继续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春,张民宪与张其初、陈学源等同志在龙川商会内组织读书会,集资购书和借出藏书,其中《大众哲学》《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西行漫记》是会员的主要读物,读书会对传播革命理论,重建佗城党组织起了积极作用。8月,张民宪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2月,党组织调张民宪到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博罗队工作。到博罗的第二天,张民宪被派往博罗象头山下黄田排游击训练班学习。学习结束后,张民宪在“东团”博罗队任分队长,改名张漫天。在深入平安、澜石等地活动中,张民宪和队员一起开展战地救护、为群众治病、兴办夜校、武装群众、演剧宣传等工作,把抗日救亡运动做得有声有色。博罗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出色表现激怒了国民党顽固派。国民党东江游击指挥所头目香翰屏、池中宽等诬陷博罗队“勾结土匪,准备暴动”,并指使博罗县县长黄中榆于1940年2月的一个晚上,逮捕了队长李翼、分队长张民宪等23人。在押往惠州途中,张民宪大唱抗日歌曲,高呼“抗日无罪”口号。在狱中,张民宪引用烈士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言壮语来鼓舞队员的斗志。队员们的正义斗争,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支持,迫使国民党顽固派于1940年3月初将被捕的全部队员押送到韶关芙蓉山监狱监禁,交给余汉谋发落。博罗队在狱中秘密成立党的“干事会”,领导狱中斗争。在“干事会”领导下,张民宪积极参加绝食斗争和“节食抗日”活动,把节省下来的钱拿来慰问前线的抗日将士,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卖国行径。他们抗日救国的行动反应强烈,深得韶关市进步报刊、开明人士的赞扬和支持,进步团体纷纷前来慰问。为保持旺盛斗志,更好地坚持狱中斗争,他们还因陋就简地编出“床头报”。张民宪和魏治平合编《突击》,贴出新闻消息、抗日战况等。博罗队经过艰苦的斗争,在党组织和爱国华侨营救小组的努力营救下,于1940年7月被释放,9月16日,全体队员安全抵达龙川县老隆。根据斗争需要,张民宪被安排暂时回家,听候党组织分配。9月下旬,张民宪被派到河源三河流洞文明小学与区委书记张其初接头。经党组织研究决定,张民宪改名为张仁安,到连平大湖寨湖东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同党员校长曾卓华一起,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41年春,新丰县工委书记周惠敏不幸被捕。5月,张民宪受后东特委委派来到新丰,接任中共新丰县工委书记,以马头区校教书为掩护,改名为张福生,开展工作。在恶劣环境下,张民宪毫无畏惧,积极开展党的工作,秘密举办党训班,组织党员学习《共产党人》发刊词,讲抗战形势,总结前段工作的经验教训,制订巩固发展党组织的计划,强调党员要有社会职业为掩护,要把党的工作扎根于群众之中,有效提高了新丰党组织战斗力。
1942年中共粤北省委遭破坏,上级党组织派人传达关于“停止党组织活动”的指示,新丰党组织停止活动,张民宪于12月离开新丰,化名张清参加曾生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1944年11月初,张民宪等三人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被捕,在一群荷枪实弹的敌人监护下,被押送到国民党特务机关韶关的“基庐”监狱。“张清”被宣布为重犯,加扣手铐、脚镣,隔离关禁。当张民宪扫视牢房内外时,忽然看见并肩战斗过的战友赵准生亦身陷囹圄,顿时心如刀割,但为保守党的机密,彼此仅投以互勉目光。一日,狱长杨园国命令所囚禁的“犯人”邓重行、赵准生、张民宪等人,打扫牢房。乘看守不备,张民宪和赵准生作了第一次接头,获悉黄宝珍等同志在1944年重阳节惨遭集体杀害的消息。此时,张民宪深感情况危急,便与他们秘密相约,设法越狱。利用定期放风的机会,张民宪与赵准生约定,把纸条压在厕所门口破缸底下,互通情报。然而,张民宪的活动不幸被敌人发觉,狱长杨园国公开向“犯人”宣布:“不许任何人与‘张清’接触、谈话,谁与‘张清’谈话一次,加刑半年或一年。”然而,张民宪并没有被吓倒而停止对敌斗争,他每天早上仍高唱《不到黄河心不甘》《囚徒歌》等歌曲,用歌声鼓舞难友们的革命斗志。张民宪被敌人刑讯多次,每次都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淋。但是敌人的鞭子只能毒打张民宪的皮肉,却无法征服他的意志。张民宪不低头、不呻吟,以惊人的毅力与同房的两个难友用手指在墙上挖洞,挖好用稻草掩蔽,等待机会越狱。
1944年12月31日晚,趁看守不备,张民宪等3人趁机越过岗哨,逃出牢笼。不料,走到曲江(今韶关)东河坝时,又被国民党哨所捕获。张民宪重入监狱,遭受严刑拷打。这时,张民宪竭尽全力站起来怒斥杨园国:“我们共产党人以抗日救国的大局为重,倡导国共合作,一致对外。你们不战而退,致使半壁河山沦为敌手。日寇占领香港时,你们逃之夭夭,共产党人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抗击日寇,抢救爱国人士、国际友人,站在最前线真心实意抗日,才保住你们的脑袋。你们竟恩将仇报,自己不抗日,又不准共产党抗日,该当何罪?你杨园国屠杀人民,坏事做尽,总有一天会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杨园国被斥得哑口无言,只好命令宪兵把集中在院子的“犯人”赶进牢房。此后,敌人对张民宪变本加厉地进行残酷折磨,重刑之后,不给治疗,不给吃饭喝水;天寒地冻,连仅有的床板、稻草也被抢走。张民宪在敌残酷折磨下身体越来越虚弱,1945年1月6日凌晨3时,在“自由已在窗外向我们招手……”的歌声中,心脏停止了跳动。张民宪,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时年25岁。(转载韶关日报 邵文 资料来源:《韶关革命人物》)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